,一條在沿海平原上,一條在巴克利臺地上,而這兩條公路都是普通公路,通行能力非常有限。更要命的是,在諾曼頓與達爾文港之間,正是澳大利亞最荒涼的地區,不但人煙稀少,大多數城鎮的距離都在一百公里以上,而且只有幾條季節性河流,缺乏淡水。要知道十萬人,一天至少需要八十萬升淡水。如果算上車輛等耗水大戶,在這片荒漠地區的水源,根本不可能保證四十萬人全部到達達爾文港。
能夠說,只有瘋子,才會不顧一切的進入荒漠。
別忘了,現在是二月份,南半球的夏季,澳大利亞最為炎熱的月份,北部荒漠裡中午時的最高氣溫在四十五攝氏度以上,夜間卻突然降到十度以下,就算是受過專業鍛鍊的職業探險家,也不會貿然進入這片荒漠。
現實上,直到二月十日,美澳聯軍都沒回過神來。
二月十一日,唐納德上將被解職,由馬歇爾欽點的陸軍五星上將赫里斯出任美澳聯軍總司令,同時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
當天,赫里斯就來到了布里斯班。
他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讓被困的美澳聯軍向西突圍,隨即著手組織救援行動,以確保四十萬大軍順利到達達爾文。
赫里斯很有魄力,是那種說幹就幹的人,只是做事欠缺考慮。
嚴酷的自然環境是一大問題,守在附近的中國陸戰隊是更大的要挾。毫無疑問,中國陸戰隊絕對不會看著四十萬美澳聯軍突圍。
結果就是,從當天晚上開始,阻止美澳聯軍突圍成為中國陸戰隊的首要任務。
第一道阻擊線,就在諾曼頓西面,即弗林德斯河。
因為來不及派遣地面部隊,主要是龐躍龍一口氣把二十個陸戰師全都派出去了,而充當戰役預備隊的八個陸戰師還在索羅門群島上,估計要到二月二十日,才能到達澳洲,陸戰隊暫時無兵可派。所以這場阻擊戰,以火力打擊為主,即動用克朗克里附近的五個陸戰師的全部遠端火炮,外加上千架戰鬥機,輪番打擊渡河的美澳聯軍,讓美澳聯軍無法順利越過這道天然障礙。
當時,陸戰隊也出動了一些地面部隊,不過基本上都是負責前沿觀察的偵察兵。
四十萬美澳聯軍花了三天才渡過弗林德斯河,火力打擊也持續了三天,結果只有不到三十萬人順利到達對岸。
根據美澳聯軍的作戰記錄,在渡河的時候,很多官兵都死於炮火打擊。
幾天之後,美澳聯軍官兵的遺體到達弗林德斯河河口,分發的血腥味引來了成千上萬條鯊魚。後來,弗林德斯河河口被稱為“血灣”、也被稱為“鯊魚灣”,就與這場導致十多萬美澳聯軍官兵陣亡的戰鬥有關。
渡過弗林德斯河,只是突圍的第一步。
接下來,美澳聯軍還要強度穿越兩百公里的荒漠,渡過緊挨在一起的奧古斯塔河與格雷戈裡河,然後選擇進入巴克利臺地、或者繼續在沿海平原上行進,前者需要前行大約兩千公里才能到達達爾文港,後者則需要行進一千八百公里,而在進入澳洲北部荒漠之後,最近的補給站在一千公里之外。
現實上,中國陸戰隊根本沒有必要派地面部隊去阻擊美澳聯軍。
在奧古斯塔河與格雷戈裡河再次以火力阻擊美澳聯軍之後,中國陸戰隊只需要保持高強度的空中打擊,迫使美澳聯軍不斷深入荒漠,並且重點打擊美澳聯軍的輜重部隊,就能讓美澳聯軍永遠留在荒漠裡。
最終,活著到達達爾文的美澳軍人不到一萬。
也就是說,每四十名突圍官兵,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
在穿越澳洲北部荒漠的時候,因為物資緊缺,一些走散了的小股部隊,還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
即便那些活著到達達爾文的軍人,也變成了廢人,再也無法拿起武器戰鬥。
後來,為了安頓與處置這些軍人,美澳聯軍還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僅用來照顧這些人的軍醫與護士就有一千多名。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美澳聯軍向南突圍的話,肯定能有更多的官兵衝破包圍圈。
原因很簡單,在二月中旬,中國陸戰隊的防線是分開了的,沒有連到一起,相鄰部隊之間有很大的空隙。只需美澳聯軍分散突圍,而且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力條件,肯定有更多的軍人到達後方。要知道,在這四十萬軍人中,有十萬澳軍,其中至少有兩萬人是澳大利亞東北部地區的本地人。毫無疑問,這兩萬澳軍官兵肯定比中國陸戰隊官兵愈加熟悉澳大利亞東北部地區。
可惜的是,赫里斯太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