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部分(3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問題是,這隻解決了生存問題,而沒有解決發展問題。

人類要發展,離不開對宇宙的探索,或者說是飛往其他星系,也就得進行宇航探險,也就得建造宇航探險的工具。

建造探險飛船,最不可缺少的是數十種稀有金屬。

原因很簡單,這些稀有金屬是用來製造反重力場推進系統的必須元素,而且消耗量極其巨大。

可惜的是,所有稀有金屬都在元素週期表二十六位之後,而且大部分在最後。

可以說,即便人類再花三千年,也不見得能夠透過融合的方式,用質子與電子製造出稀有金屬。

當時,科學家已經發現,鐵是元素週期表中,最穩定的元素。

說得簡單一點,鐵即不容易進行裂變反應、也不容易進行聚變反

有了這個發現之後,一些科學家甚至預測,宇宙的終極形態,就是在不斷的聚變與裂變之後,成為一個被鐵元素充滿了的三維空間。

可以說,這個發現讓科學家非常悲觀。

要知道,這意味著,人類很有可能在元素融合領域,無法邁過鐵這一關,也就無法制造出宇航探險必須的稀有金屬。

結果就是,人類必須在宇宙中尋找稀有金屬。

所幸的是,在人類控制的一百萬個星系中,或多或少還有一些稀有金屬,而且在完成了殖民地建設之後,多少還剩下了一些。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在環境惡劣的星系裡的殖民規模一直無法擴大,在很大的原因上就與稀有金屬嚴重缺乏有關。要知道,在一些環境惡劣的星體上建造殖民地,也需要耗費大量的稀有金屬。比如,在一些質量較大的類地行星上,就得考慮用反重力場技術降低殖民區的重力場強度,而在一些質量較小的小行星上,則得用相反的方式,增強重力場,以讓殖民者健康發育與正常生活。

面對這些艱難險阻,人類沒有退卻,而是加大了宇宙探險的力度。

說白了,只有儘快飛出第一次宇宙戰爭時的破壞區域,才有可能找到更加適合人類殖民的星系,也才有希望解決資源短缺的問題。

由此,人類進入了“宇宙大發現時代”。

與之前的“宇宙大航海時代”相比,“宇宙大發現時代”有一些非常明顯的特徵,總體上,人類變得更加理智,也更加文明。

顯然,這肯定是第一次宇宙戰爭產生的影響。

比如,在探險的時候,人類改進了探險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探險飛船出發前,向目標星系發射一顆智慧微觀粒子,首先搞清楚目標星系的情況,以便探險飛船在必要的時候離開危險星系,或者直接摧毀危險星系,不給該星系內的文明發現人類文明、以及攻擊人類文明的機會。當然,這個提前量,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五年、有的十年,具體根據所要探測的星系的情況決定。原則上,目標星系越大,提前量就越大。主要就是,在規模越大的星系內誕生的文明越強大。

當然,探險飛船也變得更小了。

這是沒辦法的事。除了資源有限,再也無法大肆揮霍般的建造那些動輒一千萬噸、甚至上億噸的超級探險飛船,各個殖民地的居民數量偏少,難以招募到足夠多的探險者,以及需要探索的區域更加廣闊,都是導致探險飛船向小型化方向發展的原因。當時,一般的探險飛船隻有一百多名船員,大一點的也就一千人左右,更小的則只有數十人,一些被冒險家所鍾愛的探險飛船甚至只有十幾名船員。

船員減少,也有好處,那就是在取得重大發現後,每一個船員的獲益更多。

當然,這不是人類變得更弱小了,而是人類在變得更理智與更聰明之後,所出現的一種自然的變化。

要知道,第一次宇宙戰爭已經告訴人類文明,在宇宙級別的戰爭中,人數多寡實際上根本不重要。很多時候,一艘只有一百個人的探險飛船,依然能夠摧毀一個星系,其效率不比那些船員多達數萬的探險飛船低。

當檳,人類文明也藉此機會,發展出了一套全新的宇宙戰爭理論:前沿戰爭。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由探險飛船承擔摧毀外星文明的任務,絕對不給外星文明任何進行反擊的機會。

根據這套戰爭理論,人類文明也對探險活動進行了規劃。

可以說,這是宇宙探險活動上最大的變化。

按照宇宙人類政府出**的法規,宇宙探險活動,必須按照區域進行,即每一次出動足夠多的探險飛船,搜尋一整片區域,並且按照目標星系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