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部分(2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下,被迫選擇了這條前進道路。

當然,這也證明了“適者生存”的進化論依然適用於宇宙文明。

可以說,能夠在條件最惡劣的星系裡生存下來,那麼這個文明就幾乎能夠在任何一種環境下生存下來,也就能在殘酷的宇宙戰爭中獲得更大的勝算,獲得繼續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的權力。糹T!~!

..

第三百一十六章 理智與成熟

以大復活工程完結為標誌的大重建時代結束時,人類文明解決了兩個生存難題中的一個,而且另外一個也得到了部分解決。

這就是,能源不再是問題了。

在掌握了對氣態巨行星的改造技術之後,人類獲得了一種極為強大的能源,而且在宇宙空間中幾乎是取之不盡的能源。

要知道,在星系中,巨行星的數量比類地行星多得多。

按照科學家估計,整個宇宙中的巨行星的數量,基本上是類地行星的十倍,而且類地行星本來就是非常罕見的行星,其數量排在行星級天體中的末位,比任何一種其他繞恆星執行的天體都要少得多。

更重要的是,人類基本上不可能在巨行星上生存。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

當時,人類已經掌握了在巨行星上活動的技術,最基本的技術,就是克服巨行星上的巨大重力場,而採取的辦法就是削弱重力場。至於巨行星上的其他惡劣自然環境,比如高溫與高壓,也很容易應對。只是,這類活動多半以科學考察為主,如果維持人類在巨行星上的長期生存,其成本將極為高昂,甚至比不上建造超級宇宙飛船。

在巨行星中,氣態巨行星又是數量最多的一種。

原因很簡單,如果巨行星是固體的,而構成的元素又以矽為主,那麼巨大質量所產生的內部壓力,足以使巨行星的外殼無法凝固,最終會在巨大的壓力下崩潰,分解成為眾多的小行星。

這就是說,只要對氣態巨行星進行改造,人類就能獲得幾乎取之不竭的能源。

當然,在幾乎任何一個恆星系裡,都有一顆、或者好幾顆氣態巨行星,連太陽系這類偏小的恆星系裡都有足足四顆氣態巨行星。在一些規模巨大的恆星系裡,氣態巨行星的數量甚至在一千顆以上。

從某種意義上講,能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第一要素。

只是,能源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在人類發展的道路上,還需要資源,特別是各種物質資源。

顯然,這個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改造“天鵝,的氣態巨行星的時候,科學家發現,巨行星的豳部融合反應生成了大量較重的元素。

這個發現,讓科學家想到為什麼不能人為的製造較重的元素呢?

要知道,輕元素在進行聚變的時候,會損失到一部分質量,剩下的就融合成了較重的元素。比如氫元素的聚變反應生成物就是氦。當然,讓氫元素融合生成氦,實際上是最容易實現的聚變反應。

越重的元素,越難以發生聚變反應。

當然,任何一種元素都能發生聚變反應不然宇宙中也不會有那麼多重元素,因為宇宙初期生成的只有氫元素,其他的所有元素都是在宇宙逐漸形成與逐漸擴張、以及恆星在生死輪迴間產生的。

三千年的時間,足夠讓科學家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問題了。

到大重建時代結束的時候,人類已經掌握了用氫元素融合生成元素週期表中,第二十六位元素以內的所有元素。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二十六位元素是什麼?鐵!

也就是說,人類已經可以利用氫元素,也就是質子與電子,透過聚變融合,無中生有的製造出鐵。

毫無疑問,這需要耗費巨大的能源。

所幸的是能源已經不是問題了。

這樣一來,就算在某個星系裡缺乏前二十六位元素,人類也能製造出來,從而部分解決資源匱乏的問題。

當然,在這二十六位元素中,有三種至關重要即碳、氧、鐵。

別忘了,人類是碳基生命,因此碳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元素。

人類的正常生理活動基於簡單的氧化化學反應,因此氧也是不可或缺的,而鐵在人體內負責運送氧化劑,還是建造生存設施中用得最多的元素。

說白了,只要有了這三種元素,人類的生存就基本上不是問題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