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官方公佈的訊息,在二零五六年底之前,也就是大戰結束後的四個月,有超過五萬名美國科學家被秘密送往中國。這些科學家中,有的在兩到三年後回到美國,有的則在中國呆了數十年。
如此大規模的蒐羅科學家,與一個嚴峻發覺有間接關係。
當然,美國科學家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的科技文明能夠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一次嚴峻飛躍,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歸功於美國科學家的加入,即中美科學界的全面合作。
要知道,在大戰迸發之前,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幾乎是齊頭並進。大文學
雖然在可控聚變核技術、反重力場技術等領域,中國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在其他一些重要科研領域,比如生物基因技術、微電子技術、量子力學技術、中微子通訊技術等領域,美國的領先優勢也非常明顯。
更重要的是,在之前的數十年內,中美的科技交換非常少,兩國的科學家幾乎都是各幹各的,沒有太多的交往,也就對對方的科研工作、科研方式、科學理論不太瞭解,分別在兩條線路上前進。
這種封閉式的科學研究,最大的問題就是束縛了科學家的思想。
說得形象一點,這就像近親繁殖,必然對整個科學家群體的正常發展產生難以預料的嚴峻危害。
現實上,在大戰迸發前,類似的問題就已經出現了。
可惜的是,在戰爭結束之前,中美兩國的科學家根本不可能有深入交換,因為國家利益高於科學本身。
雖然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
如此一來,當兩國科學家之間的高牆消失之後,當他們能夠在一起處置科研工作,當他們能夠深入交換,兩條不同的科研線路交匯到了一起,肯定會去蕪存菁,使科學研究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層面上。
能夠說,這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第一個嚴峻成果,就是中國開發的軌道飛行器。
這種在設想的時候就決定用來取代運載火箭的飛行器,具有空天飛行能力,而且具有比超級運載火箭更大的運載能力,還有更高的效費比,將成為人類邁出地球生物圈、進入宇宙文明階段的第一步。
在設想的時候,陸雯就明確要求,必須能夠用在今後的航天工程中有應用價值。
當時,中國已經在規劃未來的國際空間站,其規模極為龐大,比中國在二零三五年之前規劃的空間站大得多。大文學按照最保守的設想標準,國際空間站至少能容納一千人長期工作,而且得成為殖民月球的前進站。結果就是,空間站的總噸位在一萬噸以上,而且部署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還得具有軌道轉移能力,即能夠在必要的時候,部署到地月之間。即便空間站本身不具備變軌能力,而是在必要的時候由其他飛行器,比如軌道飛行器拖拽,其最大的一塊零部件的質量也在五百噸以上。
現實上,這還是最保守的設想方案。
在最大膽的設想方案中,國際空間站的總噸位超過了十萬噸,部署在同步軌道上,而且以模組方式建造,每一個模組都有單獨的維生系統與軌道機動能力,因而每一個模組都是一個完整的空間站。
即便以最保守的方案,承擔空間站建造工作的軌道飛行器的運載能力必須達到五百噸。
明顯,這已經超過了任何一種運載火箭的最大運載能力。
結果就是,軌道飛行器的初始設想指標是把五百噸的大件裝置送上地球同步軌道,而且必須具備軌道拖拽能力。
五百噸,也就成了“深空2”號宇宙飛船的設想指標。
這架被稱為“宇宙彩虹”(也被翻譯成“宇宙虹橋”)的軌道飛行器在二零五六年底就完成了建造工作。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極為驚人的速度。
要知道,整個建造工作只花了兩個多月,其中還包括設想用掉的時間。
也正是如此,必須肯定美國科學家做出的嚴峻貢獻,如果沒有美國科學家在戰爭期間進行的基礎設想,中國科學家就不可能在短短一個月之內完成全部設想工作,並且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內完成建造工作。
當然,這也與軌道飛行器本身有很大的關係。
“宇宙彩虹”號不同於以往的太空梭,以至沒有飛機的外形,整體外形就是一箇中央突出的碟型物體,突出部分後端稍微高一些,容納了兩套聚變反應堆與控制系統,還有宇航員的生活艙,必要的時候還能增加一個科研艙。前方較為平坦、也較為規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