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部分(1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現實上,這還不是最大的區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國中的大部分成員國都遭受了戰火荼毒,蘇聯、法國、英國與中國等國幾乎都被戰火摧毀,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各國都遇到了重建的巨大難題,而且最顯著的就是經濟上的問題。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美國實施了“馬歇爾計劃”,協助所有國家進行戰後重建,恢復社會秩序。也正是“馬歇爾計劃”,協助大部分遭到戰爭毀壞的國家在短短几年之內就恢復了元氣,渡過了最為艱難的戰後時期,以至協助德國、日本這樣的元兇迅速發展壯大。愈加重要的是,“馬歇爾計劃”確保了美國在大戰之後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

那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不同之處在哪呢?

首先,東方同盟國集團中,遭到戰火嚴峻毀壞的國家並不多,即便是處在戰區裡的幾個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所遭到的毀壞也不是很嚴峻,而真正算得上遭到戰火荼毒的國家只有三個,即伊朗、敘利亞與約旦,其他國家的喪失都不是很大。

其次,東方同盟集團在整個大戰期間,經濟執行相對正常,戰爭所形成的影響,除了使中國債務負擔加重之外,基本上沒有對主要國家產生太大的影響,大部分國家的經濟秩序都比較正常。如此一來,在戰後需要處理的就不是重建問題,而是如何讓經濟秩序不至於因為戰爭結束而出現問題。

現實上,從經濟層面上講,這是最大的問題。

要知道,在戰爭時期,維持經濟的就是鉅額戰爭開支,而這筆開支,在本質上又是由中國承擔的,其他國家所做的,只是為中國提供戰爭物資、同時收下中國的欠條。隨著戰爭結束,中國的軍事訂單肯定會急劇減少,而那些依靠向中國出售戰爭物資的企業,必然會遇到**煩。

明顯,中國要做的,不是鼓勵生產,而是如何消化掉在戰爭時期迸發出來的生產力。

第三,“馬歇爾計劃”在後來演變成為美國對抗蘇聯的工具,或者說美國透過該計劃建立起了一個圍剿蘇聯的國家集團,即後來的北約集團。可是在這次大戰結束之後,中國不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哪怕是歐洲聯邦,也不足以挑戰中國的霸權地位,更不可能對中國的全球利益形成要挾。

要知道,在整個大戰期間,東方同盟集團就只有一個核心國,沒有第二個。

由此導致的問題就是,中國即便推出戰後重建計劃,根本目的也不是為了透過重建來對付某個潛在的對手。

現實上,後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反對把戰後重建擴大到全球範疇,更反對由中國承擔重建義務。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即這場戰爭已經在根本上確定了中國的霸權地位,因而中國沒有必要搞一個全球性質的戰後重建行動來鞏固霸權地位,更沒有必要讓中國的納稅人為其他國家的重建工作買單。

這些區別,從根本上決定了,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計劃與“馬歇爾計劃”並不一樣。

當然,看上去,兩個重建計劃幾乎如出一轍。

能夠說,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牧浩洋為什麼這麼熱衷於戰後重建,而且這份重建計劃明顯是在協助戰敗國。

所幸的是,有一個人理解,而這個人就是黃瀚林。

到了二零五五年底,黃瀚林幾乎全盤接受了牧浩洋提出的戰後重建計劃,也深刻認識到了協助戰敗國重建的重要性。

也正是如此,在隨後的東方同盟首腦會議上,黃瀚林打出了一系列的王牌,奠定了戰後的國際秩序。

能夠說,把黃瀚林在二零五六年六月底到七月初做的事情與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計劃聯絡起來,就能發覺,兩者存在內部聯絡,以至能夠認為,正是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計劃,推動黃瀚林在最後一次東方同盟集團首腦會議上,對戰後的國際秩序提出了全面設想,並且最終得到了大部分盟國的支援。

看得仔細一些,就能發覺,黃瀚林在這次會議上的很多提議,實際上都與牧浩洋的重建計劃有關。比如,黃瀚林提出開發宇宙資源,建立國際空間站,並且以合作的方式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就是在消化巨大的生產力,讓那些在戰爭期間生產軍事物資的企業,在戰後仍然能夠獲得足夠多的訂單,獲得調整生產力的機會。又比如,黃瀚林提出用技術出口抵償債務,就是在為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做準備。還比如,在美國的佔領問題上,黃瀚林最後做出的許諾就與美國重建有關。

由此可見,“牧浩洋計劃”的核心內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