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十萬陸軍絕對太少了,即便採用本土防禦戰略也需要五十萬陸軍。更重要的是,戰後的隊不再是一支本土防禦軍隊,也不再是一支只能在本土附近作戰的軍隊,而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化軍隊,必須具備全球作戰能力,還得控制上百座海外軍事基地。能夠說,陸軍就算保持五十萬,也顯得太少,因為這意味著留在本土的陸軍不會超過二十萬。
至於海軍,情況也差不多。削減到五十萬,才能保證至少十二支的航母戰鬥群,而裁減到四十萬,就要砍掉三支航母戰鬥群。在牧浩洋看來,保證中國海軍全球存在、全球活動的底線就是十二支航母戰鬥群。如果要想在此基礎至少,確保能夠在任何一場大規模區域性戰爭中取勝,至少還得增加三支航母戰鬥群。也就是說,海軍的合理兵力是六十萬,而不是牧浩洋計劃的五十萬。
當然,空軍、陸戰隊與天兵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以至能夠說,就連削減文職軍人也不太容易,終究一支軍隊有很多需要文職人員處理的事務。
到最後,黃瀚林也承認,過分削減軍隊是錯誤的行為。
兩年後,隊的兵力不是一百四十萬、也不是一百九十萬,而是二百四十五萬,比牧浩洋要求的還多了五十五萬。
後來,就有很多人認為,黃瀚林在戰爭結束的時候,要求牧浩洋把軍隊規模削減到一百四十萬,並不是真的想這麼做,而是想借此機會擠走牧浩洋,讓這個不可取代的軍事統帥離開軍隊,以確保其政治地位不受影響。
毫無疑問,肯定存在這樣的可能。
只是,黃瀚林肯定不會明目張膽的做,而是會給牧浩洋製造一些難題,讓牧浩洋主動辭職,然後再在一個恰當的時候,調整軍事方針。大文學
結果就是,大戰結束一年之後,隨著歐洲聯邦發動統一戰爭,黃瀚林採納了由參謀長會議主席魏成龍提出的建議,把軍隊規模擴充到二百四十五萬,以應對新的要挾,鞏固中國在全球範疇內的影響力。
所幸的是,黃瀚林沒有完全貶低牧浩洋。
在牧浩洋辭職之前,黃瀚林親身授予他“大元帥”軍銜,以表彰他在戰爭期間做出的傑出貢獻。
牧浩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大元帥。
不管怎麼說,在大戰結束的時候,安置上千萬軍人,絕對是一件天大的麻煩事。
所幸的是,在戰爭期間,牧浩洋就已經考慮到了這些問題,並且出**了一些政策,便於在戰後讓軍人復員。
最主要的政策,就是“戰場輪換制”。
按照這套制度,每一名軍人都有一個相應的部署時間表,只需達到了規定的作戰部署時間就能申請退役。
當然,這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制度,即分了軍兵種、又分了軍銜,還與官兵能否負傷、能否獲得嘉獎有關。
比如,在陸軍中,上士以下計程車兵的戰場部署時間為七百二十天,只需達到,就能夠向陸軍司令部申請退役,而且都能得到批准,除非官兵自願延長服役期,不然都將在達到標準後返回後方。如果在作戰中負傷,且傷情得到評定,將按照受傷的嚴峻情況,相對的減少戰場部署時間,為此陸軍制訂了一套極為細緻的傷情評定標準,把傷勢分成了十二個級別,每個級別都有對應的減免期。如果在作戰中表現勇猛,獲得了嘉獎,也能夠根據對應的細則減少戰場部署時間。有減免,也就有延長,而導致戰場部署時間延長的主要因素,就是在後方的休整時間。
相對而言,軍官的戰場部署時間比士兵長得多。
此外,海軍、空軍與陸戰隊都有各自的標準,而且會在新兵加入的那一天,就明確告知細緻情況。
結果就是,很多新兵都在數著天數過日子。
這項政策,實際上就是為戰後讓軍人復員準備的。
根據方統計,百分之六十四的陸軍官兵、百分之八十七的海軍官兵、百分之八十三的空軍官兵與百分之七十二的陸戰隊官兵都在達到戰場部署時間之後,主動要求延長服役時間。
明顯,這些官兵在戰爭退役之後,都是首批遣散物件。
八月初,牧浩洋就在戰爭部下設立了“軍人退役復員辦公室”,特地處理與軍人退役有關的事情。
後來,經該辦公室處理的退役軍人就有一千三百多萬。
當然,讓一千多萬軍人退役,絕對不可能在一天內辦到,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好幾年。
從本質上講,讓軍人退役的關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