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從一開始,東鄉祖望等人就知道,這是一場勝算非常渺茫的戰爭。
可惜的是,他們沒有因此而改變想法,而是希望透過完美的作戰行動,把握住渺茫的取勝機會。
回顧歷史,這可以說是日本的通病。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日本的軍國主義份子就知道,挑戰美國、並且戰勝美國的希望非常渺茫,而且主要就是以山本五十六為主的海軍高階將領。可是日本沒有因此放棄戰爭企圖,而是希望透過一次奇襲,消滅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存在,迫使美國接受日本統治西太平洋地區的既成事實。
這次,東鄉祖望的處境更加艱難。
別的不說,中國海軍已經出港,不可能透過奇襲一舉消滅中國艦隊,也就無法在戰爭初期獲得主動權。
針對這個問題,東鄉祖望決定採用更加巧妙的戰略部署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最主要的部署,就是迫使中國海軍分兵,只留下部分艦隊在西太平洋上活動,為日本海軍創造各個擊破的機會。
在東鄉祖望看來,只要中國海軍出兵印度洋,勝利就離他不遠了。
更重要的是,在戰略航線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中國海軍肯定會首先出兵印度洋,而不是首先在西太平洋上與日本海軍決戰。或者說,在中國海軍出兵印度洋之前,東鄉祖望並不希望與之決戰。
背靠本土作戰,為東鄉祖望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從軍事上講,只要戰爭爆發,而聯合艦隊採取迴避戰術,中國海軍遲早得派遣一支艦隊前往印度洋。原因很簡單,日本海軍印度洋艦隊的封鎖行動,必然使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遭到重創,拖延下去對中國極為不利。
在東鄉祖望看來,只要戰火點燃,中國海軍就別無選擇。
他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等到中國艦隊前往印度洋,等待留他奪取決定ìng勝利的最佳時機。
為此,日本艦隊在出海之後,並沒駛向遠洋。
問題是,在最高戰略層面上,等不起的不是中國,而是日本。
正是如此,艦隊出港之後,日本當局必須邁出至關重要的最後一步,為戰爭爆發創造最後一個必要條件。T!~!
..
第六章 錯失先機
第六章 錯失先機
戰爭就這麼爆發了,或多或少讓人有點意外。
在絕大部分人看來,經過前期長達數年的“炒作”,中日戰爭必然轟轟烈烈,而不是以如此平淡的方式開始。
早在年初的時候,一些“預言家”就預測,中日戰爭必然以某一方對另外一方進行突然襲擊的方式爆發,而且很有可能是中國掌握主動權,突襲日本艦隊母港或者是其他重要軍事設施。
當時,還有一些人認為,中國會以“斬首行動”拉開戰幕。
更有甚者,一些西方的軍事家宣稱,中國只要以核問題向日本宣戰,就會在戰爭初期使用核武器進行戰略突擊,力爭一舉打垮日本的抵抗意志。根據這一判斷,這些軍事學家預計戰爭傷亡將高達五千萬。
當然,還有其他版本的“預測”。
只是,在此之前,誰也沒有想到,中國會如此“禮貌”,也沒人想到,日本會表現得如此低調。
總而言之,在中國宣戰之後,全球主要新聞媒體都沒反應過來。
直到七月一日,特別是在日本向中國宣戰之後,隨著中國空軍對日本本土發起大規模戰略轟炸,媒體才反應過來,戰爭確實爆發了,而且與大部分人預測的一樣,中國掌握著戰爭主動權。
到下午兩點,中國空軍已經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空中打擊。
根據中國國防部在當天傍晚公佈的第一份戰報,在兩點之前,中國空軍總共出動各類戰**百六十八架次,向日本本土的四百多個軍事目標投擲了兩千多噸彈y,在空戰中擊落日本戰鬥機四十二架,炸燬停留在地面上的戰鬥機一百六十四架,自身僅損失三十八架戰鬥機與一架轟炸機。
鑑於此前的多場戰爭,中國國防部公佈的訊息有很高的可信度。
隨後,日本防衛省公佈的戰報,與中國國防部公佈的訊息基本ěn合,只是在戰果與戰損上略有出入。
比如,日本宣稱擊落了五十六架中國戰機,自己只損失了一百二十餘架戰機。
因為戰爭正在進行之中,而且雙方都不可能在幾個小時內搞清楚具體情況,所以戰果略有出入屬於正常現象。
在空中打擊進行得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