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電熱化學炮,特別是採用液體的電熱化學炮也能滿足海軍提出的戰術標準,但是電熱化學炮沒有改進潛力,而且電磁炮的技術已經成熟。
關鍵就是,到底配備幾電磁炮,以及電磁炮的口徑。
因為電磁炮的口徑標準與傳統火炮完全不同,不再以內管直徑為準,而是以投擲能力為準,所以在制訂設計標準的時候,有很大的靈活說得直接一點,電磁炮可以根據作戰任務選擇多種直徑的炮彈。
只是從習慣上講,中國海軍仍然以傳統火炮的方式制定了電磁炮的口徑規範。
比如在海軍中,口徑為一百五十五毫米的電磁炮,意味著可以所有重量在四十五公斤到七十五公斤、直徑在一百毫米到一百五十五毫米之間的炮彈。只是在使用直徑小於一百五十五毫米的炮彈時,需要安裝彈託。
問題是,一百五十五毫米電磁炮,顯然達不到海軍的戰術標準。
以在一分鐘內,向二百五十公里處的目標投擲十噸彈計算,如果電磁炮的為每分鐘二十枚,即便使用七十五公斤炮彈,也需要六電磁炮。顯然,即便採用多聯裝,也需要佔用很大的甲板面積。
受此影響,從一開始,所有競標造船廠都把電磁炮的口徑設為二百零三毫米。
這個標準,意味著電磁炮最多能夠投擲重量為一百五十公斤的炮彈。如果能夠將電磁炮的提高到每分鐘三十枚,則能用兩電磁炮達到海軍提出的作戰標準。事實上,電磁炮的遠不止每分鐘三十枚。在測試階段,兩種型號的二百零三毫米電磁炮的最大都過了每分鐘六十枚。也就是說,理論上,只需要一這樣的電磁炮,就能滿足海軍的基本戰術要求。
當然,在設計中,沒有哪家造船廠只為排水量兩萬噸的核動力巡洋艦配備一主炮。
青島造船廠能夠脫穎而出,除了在設計階段就採用兩電磁炮之外,還與巨大的改進餘地有關。
按照最終透過審議的設計方案,“臺灣”級將以模組方式進行建造,即戰艦的動力、武器、電子等系統,都將做成單獨的模組,方便進行進行升級改造。這種設計方式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比如在可控聚變技術成熟之後,可以非常方便的更換動力模組,為戰艦提供更加強大的動力支援。又比如,在執行作戰任務之前,可以根據任務需求,靈活調整戰艦的武器配備方式。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用來執行對地打擊任務,“臺灣”號除了配備兩電磁炮,還能搭載上百枚對地攻擊巡航導彈與戰術彈道導彈,甚至能夠搭載執行攻擊任務的傾斜旋轉翼飛機與武裝直升機。如果執行艦隊防空任務,則可以減少一電磁炮,增加一個有一百二十八具垂直筒的導彈模組。如果執行的是反導攔截任務,可以在垂直系統中攜帶更多的反導導彈。
靈活的武器配備,賦予了“臺灣”級非常強大的作戰能力。
更重要的是,所有任務模組都可以在港口進行更換。在基礎設施齊備的情況下,更換週期僅為二十四小時。
當然,模組化設計,也並非沒有弊病。
最大的問題,就是需要在和平時期,採購更多的武器與功能模組。
比如按照海軍規劃,將為每艘“臺灣”級採購兩套對應的武器與電子模組,方便在戰時迅根據作戰需要進行調整。在戰艦的建造成本中,武器與電子模組佔了百分之六十,相當於把採購費用提高了百分之六十。正是如此,海軍沒有嚴格按照最初的標準為“臺灣”級採購功能模組。在第一批八艘“臺灣”級中,只有十二套武器模組與十二套電子模組,平均每艘只有一點五套。
只是,與這些弊病比起來,好處顯而易見。
第一批八艘“臺灣”級中,四艘以艦隊防空標準建造、四艘以對地打擊標準建造,增添的四套武器模組中,兩套為防空型、兩套為對地打擊型。一切順利的話,這八艘巡洋艦將全部編入以“崑崙山”級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如果讓三支航母戰鬥群組成特艦隊,則能在執行制海作戰任務時讓六艘巡洋艦採用防空配製,或者在執行打擊任務時讓六艘巡洋艦採用對地打擊配製。
到二零三二年初,已經有四艘“臺灣”級服役。
一切順利的話,到年底的時候,另外四艘也將服役。
為了提高建造度,除了中標的青島造船廠之外,廣州造船廠,以及在二零二八年獲得巡洋艦建造資質的連雲港造船廠與福州造船廠都參加了建造工作,其中青島造船廠與廣州造船廠負責頭四艘的建造工作,連雲港造船廠與福州造船廠則負責後四艘的建造工作,確保整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