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部分(3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建議,向總參謀部提jiā了一份“對日作戰總體戰略計劃報告”,並且將副本遞jiā給了黎平寇與黃瀚林,正式提出應該未雨綢繆,及早對日本進行戰略禁運。

必須承認,有目光的不是牧浩洋,而是黃峙博。

在他提jiā這份報告之前,黎平寇剛剛在東京吃了閉羹。

七月底,在當選下一屆國家元之後,黎平寇以國務院總理身份,對日本進行了任職期間的最後一次政務訪問。

事實上,這是一次純政治的外jiā活動。

黎平寇主動放下身段,去東京會晤日本相,主要是謀求一個較為穩定的周邊環境,至少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使中日關係有所緩和,以便在他的出任國家元的時候,有一個較為理想的開局。

為此,在會見日本相時,黎平寇主動提出,共同開東海中海域內的油氣資源。

在東海戰爭結束之後,日本被迫接受中國提出的劃界標準,即以東海大陸架自然延伸為經濟專屬區邊界,但是在資源開方面,中國也做出了讓步,即在東海中線到大陸架自然延伸線之間為中區,中日雙方都不能進行單方面的資源開採活動,必須在商議之後共同進行開採。~~ ~~

黎平寇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樣的建議,擺明了是給日本一個臺階下。

雖然在二零三二年,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原油與天然氣進口國,但是中國在可控聚變反應堆領域掌握著最尖端的技術,而且有望在二零三五年建造第一座商用聚變電站,也就有望在接下來的十到二十年之內,使聚變核能成為主要能源,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即便在此之前,中國也有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而且國內的電力消耗中,百分之七十五由火電站提供。更重要的是,在中南半島戰爭之後,中國基本上解決了南海問題,國內的原油與天然氣產量正在逐年提高。即便在總體能源需求上,中國仍然需要大量進口石油與天然氣,但是至少可以確保在戰爭時期有足夠的油氣供應。

與之相比,日本的處境就沒有這麼理想了。

就算日本在可控聚變技術上也投入了鉅額資金,可是至少比中國差十年,能在二零四五年建成第一座商用聚變電站就很不錯了。在此之前,日本的國內能源供應主要依靠化石燃料與裂變電站。前者主要來自海外,特別是中東地區,而後者非常不安全,特別易遭到地震與海嘯等自然災害影響。

從能源的對外依賴程度來看,日本遠遠過了中國。

根據日本官方在二零三零年公佈的資料,日本的石油有百分之八十八來自海外,天然氣則過了百分之九十。

說得直接一點,日本極易遭到戰爭封鎖。

即便在和平時期,國際油價的大幅度bō動,也能對日本經濟造成災難影響。

比如在中南半島戰爭期間,國際油價在一週之內上漲了百分之六十四,當年日本經濟不但沒有增長,反而萎縮了百分之一點二。隨後美國加快了對伊朗的圍剿,再次導致國際油價在短期內大幅度上漲,日本因此平白無故的損失了數萬億美元,增加了近百萬個失業者,國民經濟遭到重創。

如果能夠開採東海中海域的油氣資源,日本獲得的好處明顯大於中國。

可惜的是,日本相沒有領情,反而在黎平寇離開東京之後宣稱,他拒絕中國總理是為了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嚴格說來,日本相說得沒錯。

如果接受了黎平寇的提議,從東海獲得了大量油氣資源,日本肯定會因此減少原油與天然氣的進口量,加大對東海油氣資源的依賴程度。結果就是,如果中日jiā惡,中國可以輕而易舉的切斷日本的能源供應。

黎平寇在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肯定考慮到了這一點。

由此可見,黎平寇此舉的真正目的,除了緩和中日關係之外,還是希望透過和平方式拉攏日本。

如果中日能夠結成同盟,那麼最大的獲益者就不是日本了。

要知道,中國從來沒有把日本當成真正的敵人。

從歷史上就看得出來,只要中國強大了,不管用什麼辦法,日本最終都將成為中國的朋友,甚至是中國的學徒。

更重要的是,從傅秀bō開始,就沒有哪個領導人把日本看成最終對手。

這幾十年來,中國領導人、乃至整個領導集團的最高目標都是實現民族復興,即使中華民族登上民族之林的巔峰,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這條道路上,日本是一道必須邁過去的障礙,卻不是最終歸宿。說得直接一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