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須戰勝、或者籠絡日本,但決不會因此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從戰略上講,拉攏日本肯定比戰勝日本更划算。
哪怕存在一些風險,也能在短期內獲得不少好處。
問題是,黎平寇長期主導國務院的工作,而且在杜小蕾出任外長之後,一直把重點放在國內建設上,因此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黎平寇把經濟放在了要位置上,或多或少的忽略了政治與外jiā因素。
從經濟上講,黎平寇此舉肯定有很大的力。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日本不能在十年之內解決能源問題,隨著中國率先進入可控聚變時代,日本將先在經濟上戰敗。在國家間的全面對抗中,經濟戰敗的危害遠遠過軍事,日本必然因此失去未來。
可惜的是,在政治與外jiā上,日本絕對不會接受黎平寇的提議。
要知道,東海戰爭之後,以中島俊夫為守的“將領政客”一直把“報仇雪恥”當成政治資本。十多年過來,幾乎所有日本人都對中國有根深蒂固的敵意,而且把中國視為必須擊敗的敵人。
在此情況下,日本相肯定不會自毀前程。
說白了,就算日本相有足夠的遠見,接受了黎平寇的提議,也會立即遭到彈劾,甚至遭到暗殺。
至於接任者,顯然不可能擔起大任。
最重要的是,在“復仇情緒”的影響下,日本的經濟結構已經生了轉變,直接導致控制日本經濟命脈的主要財團依附於國防建設,軍工行業已經成為日本經濟的重頭,而中日關係緩和的直接結果,必然是縮減軍費開支,等於動了幾個主要財團的蛋糕。到此,財團就會剷除障礙。
在外jiā上,日本依然以美國馬是瞻。
在必須依附美國的情況下,日本更不可能與中國走近,更不可能把國家命脈置於中國的威脅之下。
從根本上講,黎平寇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必須承認,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