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在西奈半島上取勝之後,埃及軍隊該何去何從?
按照魏成龍的分析,戚凱威沒有提到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避免讓黎平寇在做出政治決策的時候受到影響。
要知道,就算埃及軍隊能夠在西奈半島上擊敗以軍,也不見得能夠攻入以色列。
原因很簡單,隨著戰線向東退役,埃及軍隊的後勤保障將越來越困難,而以軍將逐步轉為內線作戰。此消彼漲之下,埃及軍隊的優勢將蕩然無存。如果考慮到兩軍素質,特別是以軍在逆境下表現出來的作戰能力,埃及軍隊根本不可能在國境線對面擊敗以軍,甚至有可能遭受慘敗。
結果會如何,恐怕就沒有能夠想到了。
別的不說,如果遭到了重大挫敗,埃及軍隊計程車氣一落千仗,別說攻入以色列,能守住戰線就很不錯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軍隊在旗開得勝之後,被以軍抓住反擊機會,結果一潰千里,眨眼間就丟掉了勝利果實,最終還被以色列突破了蘇伊士運河防線。如果不是阿拉伯國家全體行動,拿起石油做武器,逼迫西方國家停止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恐怕埃軍連開羅都守不住。
歷史重演的話,埃及軍隊的結局不會好到哪裡去。
如此一來,在情勢報告中,戚凱威自然得忽略這個問題。
牧浩洋沒有忽略這個問題,但是也沒有在轉交的報告中專門提出來,因為他也知道,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讓黎平寇受到影響。
正是如此,戚凱威提交的情勢報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戚凱威沒有提到的東西,對美國總統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當時,五角大樓也向白宮提交了一份戰爭情勢分析報告,其中明確提到,即便埃及陸軍能在西奈半島上取勝,全殲以軍主力部隊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以軍仍然牢牢控制著通往國內的交通線,而且埃及陸軍缺乏長途本息能力,所以在最不利的情況下,以色列國防軍也能撤回本土,然後依託本土打一場戰略防禦戰,挫敗埃及軍隊的進攻銳氣,再利用埃及軍隊後勤補給不濟的機會動反擊。
按照美軍給出的預測結果,以色列有很大的把握擊敗埃及。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在以色列彈盡糧絕之前,美國必須伸出援手,為以色列提供彈藥物資。
可以說,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雖然在戰爭爆前,以色列已經提高了國內彈藥廠的產能,還透過各種渠道從美國與歐洲國家購買了一批彈藥,特別是坦克彈藥,但是在戰爭爆時,以軍的彈藥儲備仍然遠遠滿足不了一場大規模戰爭。
打到九月二十五日上午,以軍庫存的彈藥已經用掉了三分之二!
如果不是巴拉姆以閃電般的度擊潰了敘利亞軍隊,確保戈蘭高地無恙,恐怕以軍已經用光了庫存。
當時,為了支援西奈半島上的作戰部隊,以軍已經把戈蘭高地駐軍的彈藥儲備量降到了最低限度。可以說,如果敘利亞陸軍能夠振作起來,及時動進攻,戈蘭高地上的以軍很有可能將無彈可用。
即便敘利亞軍隊無所作為,以西奈半島上的作戰強度,以軍也將在三到五天內耗光全部彈藥。
當時,以軍最缺乏的就是坦克彈藥,特別是動能穿甲彈。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到二十五日上午,以色列庫存的動能穿甲彈已經減少到三萬四千枚。如果平均分配下去的話,每輛坦克只能分到十二枚,而正常情況下,一輛坦克的穿甲彈基數是二十八枚。在一場坦克會戰中,一輛坦克至少需要一個基數的穿甲彈,而一場戰役至少需要為一輛坦克準備兩個基數的穿甲彈。即便前線部隊都儲備了一個基數的穿甲彈,庫存也無法滿足一場戰役的需求。
沒有穿甲彈,以軍坦克就只是毫無威脅的鐵皮罐頭。
事實上,戰爭爆後,以色列大使就向美國提出了請求,希望美國能夠緊急提供一批坦克彈藥。在二十二日、二十四日與二十五日上午,以色列總理三次給美國總統打電話,提到了援助的事情。
美國國防部在這個時候提出援助問題,表明已經刻不容緩了。
問題是,如果美國援助以色列,中國就會援助埃及與敘利亞,美國向以色列提供坦克彈藥,中國就會向埃及與敘利亞提供坦克。要是兩個大國都介入的話,美國提供的援助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當時,CIA已經出警報,中國陸軍已經派遣一個主力集團軍,以聯合軍事演習的名義進駐巴基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