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部分(3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升力風扇系統上進行愈加深入的研究。

到了二零四九年十月份,北方重工在第一代地面戰平臺的基礎上,製造出了第一輛具備全地形機動作戰能力的樣車。在隨後的測試中,這輛樣車取得了嚴峻成功,即依靠安置在車體兩側的兩臺七千五百千瓦的升力風扇,重量為四十四噸的地面戰平臺透過陸軍設定的所有考驗。

問題是,這並非陸軍希望得到的第二代地面戰平臺。

在測試中,這臺樣車也暴顯露了許多問題,比如在高海拔地區,升力風扇的效率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導致平臺的機動效能大幅度降低,以至無法在海拔高度過四千五百米的地區使用。

當然,這不是最嚴峻的問題,終究海拔在四千五百米以上的戰場少之又少。

最突出的問題,還是在防護上,即暴露在外的兩臺升力風扇很容易被摧毀,而只需有一臺升力風扇出問題,平臺就將喪失機動能力,而在地面行走的時候,升力風扇將成為巨大的累贅。如果在作戰的時候遇到這樣的問題,等於降低了平臺的戰鬥力,或者得讓乘員冒著炮火到車外卸下升力風扇。

雖然當時北方重工提出了處理方案,比如能夠採用自卸系統,即在不使用的時候,自動拋棄升力風扇,但是這仍然讓陸軍非常不滿,因為外接式升力風扇非常高貴,別說在戰場上拋棄,能否大量採購都是個問題。

在北方重工緻力於外接式升力風扇的時候,南方機械把重點放在了內建式渦輪升力動機上,即在平臺內部安裝大推力渦輪風扇動機,降低升力系統的總質量,使平臺獲得有限的低空飛行能力。

現實上,這個方案愈加不合陸軍的胃口,因為這意味著要為平臺提供燃料。

明顯,在陸軍全面向電動化時代邁進的時候,渦輪風扇動機根本不符合時代要求。

從展前進上看,最有希望的仍然是衡泰集團提出的方案,即為地面平臺配備內熱式動力系統。

按照衡泰集團提交的方案,內熱式動力系統將集升力與行走系統與一體,而且統一由燃料電池供電,只是採用兩種不同的動力傳輸裝置。在需要低空飛行的時候,動力將主要輸出到升力系統上,而在地面行走的時候,則主要輸出到履帶系統上,從而避免採用兩套行走機構,最大限度的降低系統質量。

問題是,該方案的研製難度也最大。

要知道,到了二零五零年,內熱式動力系統的推重比還不到三。如果以純升力模式來使地面戰平臺獲得低空飛行能力,僅動力系統就要佔到平臺總質量的百分之四十,而這根本不可能實現。在一套成熟的、可用的地面戰平臺上,動力系統佔的比重不會過百分之十,最好能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內。如果算上行走系統、能源系統等,則應該儘可能的控制在百分之二十以內。只有達到這個要求,地面戰平臺才能配備足夠的裝甲、足夠強的火力,也才具備作戰能力。

如此一來,內熱式動力系統的推重比至少要達到二十,才能滿足需要。

明顯,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艱鉅任務。

拿渦輪動機來說,推重比從三提高到二十,花了足足七十年。就算內熱式動力系統的展前景更樂觀,沒有二十年也很難辦到。

問題是,陸軍等不了二十年。

正是如此,在二零五零年之前,陸軍把重點放在了基礎研究之上,僅以合同方式委託北方重工改進外接式升力系統。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北方重工能把外接式升力系統的成本降下來,而衡泰集團能夠及時開出第三代燃料電池,該方案仍然具有可行性,而且很有可能用來改進第一代地面戰平臺。

說得間接一點,陸軍在第二代地面戰平臺的研製工作上,依然步履艱難。

如果沒有嚴峻的技術**,恐怕在二零七零年之前,第二代地面戰平臺依然得停留在圖紙上。

從該專案上能夠看出,陸軍的野心非常大。

以至能夠說,陸軍希望藉助第二代地面戰平臺,一改從屬地位,再次成為隊的中堅力量。

要知道,第二代地面戰平臺將把陸軍帶入“飛行時代”。

只需該平臺能夠在技術上取得突破,陸軍就將告別地面,至少短暫告別地面,獲得在任何地形下作戰的能力,成為一支透過大型電動運輸機進行戰略機動、自身具備戰役與戰術空中機動能力,而且能夠在地面承擔攻堅任務的綜合性軍事力量,獲得遠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的強大作戰能力。

設想一下,一支能夠在任何環境下、以每小時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