艇在戰場內的巡邏時間都在一個月以上,有的甚至能達到兩個月。
除了續航力,彈藥備量太低也是個嚴重問題。
在後來的戰爭中,這個問題表現得非常突出。比如在好幾次伏擊戰中,“黃貂魚”級都是因為耗光了魚雷,不得不眼睜睜的看著敵人的艦船溜走。也正是如此,大戰期間,“黃貂魚”級經常以叢集的方式活動,由四到六艘潛艇組成一支獵殺小隊,一起攻擊敵人的船隊與艦隊。
對中小國家來說,這些問題還能容忍。
對中國海軍來說,“黃貂魚”的效能缺陷就無法容忍了。
事實上,這也是中國海軍為什麼要在第二種全電動潛艇投產之後,把才服役幾年的“黃貂魚”級援助給盟國的主要原因。
第二種全電動潛艇,就是在二零四八年正式動工建造的“金槍魚”級。因為該級潛艇全部以鹹水魚的名字命名,所以又被稱為“鹹水魚”級,其首艇就是“金槍魚”號,而之前充當實驗潛艇的“金槍魚”號在二零四九年退役,隨後移交給海軍博物館,成為中國潛艇發展史的見證。
與“黃貂魚”級相比,“金槍魚”級的最大特點就是排水量增加了百分之六十。
第一批“金槍魚”級的水下排水量為三千五百五十噸,配備五百噸第二代燃料電池,最大潛航續航力高達一萬六千公里,最大潛航速度四十五節;有兩具五百三十三毫米與四具六百五十毫米魚雷發射管,備雷二十八條、或者四十四枚水雷。第二批次的水下排水量增加到了三千七百八十噸,主要是增加了垂直導彈發射艙;第三批次的水下排水量進一步增加到了三千九百四十噸,燃料電池的配製量也提高到了六百噸,並且換裝了最大功率為九千五百千瓦的永磁電動機,最大潛航速度提高到四十七節。從第四批次開始,全面換裝第三代燃料電池與最大功率為一萬二千千瓦的永磁電動機,最大潛航距離達到二萬八千公里,最大潛航速度突破五十節。
如果說“黃貂魚”級開啟了全電動潛艇的時代,那麼“金槍魚”級就把全電動潛艇推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上,特別是從第四批開始,“金槍魚”級已經在各個方面超越了攻擊核潛艇,成為真正的水下霸主。
難能可貴的是,“金槍魚”級的造價依然十分低廉。
只有前兩批受燃料電池影響,單位排水量的造價比“黃貂魚”級略高一些,從第三批開始就比“黃貂魚”級低了一些。因為建造規模極為巨大,所以“金槍魚”級的規模成本效應更加突出。
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金槍魚”級總共建造了二百七十八艘。
可以說,如果中國堅持發展攻擊核潛艇,肯定不可能在戰爭期間造出如此多的潛艇,也就不可能在水下戰場上獲得壓倒性的優勢。
當然,“金槍魚”級在建造過程中也進行了改進。
最主要的改進,就是增強其持續作戰能力,而採用的辦法,除了增加燃料電池的配量與採用更先進的燃料電池之外,主要就是透過增大排水量,增加專用武器艙段的方式來增加武器攜帶量。比如從第七批次開始,“金槍魚”級就增添了一個長約六米的武器艙,把魚雷備量提高到了五十四條。到了第九批次,還改進了魚雷發射裝置,取消了五百三十三毫米魚雷發射管,把六具六百五十毫米魚雷發射管全部設定在肋部,在艇首安裝了大型球形主動聲納陣列。
當然,在改進的時候,“金槍魚”級的排水量也猛增了不少。到第七批次時,水下排水量已經達到四千三百噸,第九批次更是達到了四千四百五十噸。而隨著排水量增加,潛艇的推進系統也相應做了改進。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多前期建造的“金槍魚”級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改進。在戰爭時期,中國海軍也不會花大力氣改進已有的潛艇,因為這不比建造全新的潛艇省多少事。
嚴格說來,經過這麼多改進,“金槍魚”級已經不是一型潛艇了。
後來,很多人就把“金槍魚”級按照武器配製分成了四個級別。
“金槍魚”級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潛艇的面貌,只是攻擊核潛艇並沒因此淘汰,而是貞豐縣隊的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攻擊核潛艇能夠保留下來,得益於兩項關鍵技術,一是可控聚變反應堆小型化,二是磁流體推進技術。
這兩項技術,不但讓攻擊核潛艇迎來了第二春,還使攻擊核潛艇擁有了不可替代性。
說得直接一點,易於建造的全電動潛艇屬於“消耗品”,而效能先進、戰鬥力強大的攻擊核潛艇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