級的效能也極為出色。
按照武漢造船廠提交的設想方案,“長城”級的最大潛航度達到了四十七節,而且能以四十五節的度持續航行十節時的噪聲強度在九十七分貝到九十九分貝之間;最大下潛深度為九百八十米,極限下潛深度為一千一百四十米;水下排水量一萬七千四百噸,儲備浮力百分之十八。
因為這還不是最終的設想方案,所以在武器配製、人員編制、持續作戰能力等方面還沒有確定下來。
只有一點能夠肯定,“長城”級絕對不是一種廉價的潛艇。
當時,武漢造船廠的報價就高達二千二百億元,而且還只是初步估算的價格,按照以往的慣例,實際造價上浮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都很正常,因而“長城”級在不包括設想費用時的造價在二千五百億元以上。
能夠說,這差不多頂得上一艘“泰山”級航母了。
面對如此高昂的造價,海軍肯定不可能大批次採購“長城”級。
現實上,在啟動專案的時候,牧浩洋心裡就非常有數,知道“長城”級是一種根本負擔不起的先進潛艇,因而只能作為潛艇部隊的中堅力量,透過大批次建造“黃貂魚”級與“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來平衡造價。
當時,海軍僅僅計劃購買四艘。
除了價格因素之外,“長城”級是第一種配備可控聚變反應堆與磁流體推進系統的攻擊核潛艇,肯定在技術上存在欠缺,大批次採購的時機還不成熟。在某種意義上,“長城”級是一種過渡性質的攻擊核潛艇,或者說是把攻擊核潛艇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提高了中美海軍軍備競賽的門檻。
說得形象一點,“長城”級的主要價值就是讓美軍的核潛艇全部過時,迫使美軍花更多的資金研製與建造能與“長城”級匹敵的攻擊核潛艇,從而降低美國海軍在其他領域內的展度。
現實上,這也是“長城”級在戰前揮的最為關鍵的作用。
“長城”級的出現,讓美國海軍非常悲觀的認識到,其寄予厚望的“波特蘭”級攻擊核潛艇面臨著服役就落後的尷尬處境,結果“波特蘭”級的建造數量由四十四艘間接削減到了十二艘。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海軍依然得讓已經服役了二十多年的“弗吉尼亞”級征戰沙場,而作為其潛艇部隊主力的“小石城”級也沒有任何效能優勢可言。
當然,這也反過來影響了中國海軍。
嚴格說來,武漢造船廠的工程師做出了最大的貢獻,把這種原本不被海軍抱太大希望的潛艇設想成了一種足夠先進的潛艇,避免了提前啟動第二代聚變核潛艇的建造工作,為海軍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水下作戰平臺。
能夠說,“長城”級的設想非常成功。
嚴格說來,以二十一世紀五零年代的標準衡量,除了造價過於高昂之外,“長城”級幾乎沒有缺點。
結果就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迸後,海軍加大了“長城”級的採購量。
只是,在繼續採購的時候,海軍不得不透過減低技術標準的方式,來降低“長城”級的建造價格。
比如,從第三批開始,“長城”級耐壓殼體不再採用HY…240型鋼材,而是採用了在全電動潛艇上得到廣泛應用的HY…180型鋼材,僅次一項就把建造價格降低了百分之十五,主要就是HY…240型鋼材的生產難度太大,加工也十分困難,導致“長城”級的殼體成品率連百分之十都不到。換用HY…180型鋼材後,不但鋼材本身的生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加工難度也大大降低。
又比如,從第五批開始,“長城”級換上了JH…45C型反應堆,輸出功率由三百兆瓦降低到了二百四十兆瓦。雖然其最大潛航度因而降低了兩節,但是反應堆的採購價格間接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如此一來,第五批“長城”級的建形成本又在第三批的基礎上降低了百分之十。
此外,大批次建造具備規模效應,也能降低建形成本。
到最後,“長城”級的建形成本降到了第一批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如此一來,“長城”級成為了一種相對廉價的潛艇,至少與其戰鬥力相比,算得上是比較便宜了。
大戰期間,中國海軍總共採購了四十六艘“長城”級,算上大戰前的四艘,總建造量高達五十艘。因為在大戰期間,中國海軍建造的其他幾級攻擊核潛艇的數量都不多,而是秉承了不斷改進的保守,所以在整個第三次世界大戰期間,“長城”級是中國海軍建造數量最多的攻擊核潛艇,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