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十萬地面部隊,相當於陸戰隊所有師的兩倍,還需要動用九艘以上的航母。更重要的是,需要足夠多的時間。此後攻打沖繩群島,肯定會面對面的與中國空軍交鋒,而九支航母戰鬥群不足以確保制空權,因而需要依託菲律賓的空軍基地。如此一來,攻打沖繩群島的作戰行動就得推遲,而中國肯定能在此期間完成戰爭總動員。
現實上,裡梅爾的計劃需要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即在空軍的突然襲擊中,中國艦隊遭到致命打擊,美國海軍輕鬆奪得制海權。如果沒有制海權,陸戰隊在菲律賓方向上的進攻行動肯定會遇到麻煩。
問題就是:就算重創了中國艦隊,美軍就能奪得制海權嗎?
要知道,第五代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均達到了兩千公里,而且中國還有一支不可小覷的水下艦隊。在空軍戰鬥機的掩護下,中國潛艇能在離本土兩千公里的範疇之內對任何一支美軍艦隊形成致命要挾。
很明顯,就算奪得了制海權,美軍也很難立即利用制海權。
當時,較為理智的只有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
在給總統的建議中,馬歇爾上將明確提到,就算能夠一舉擊潰中國海軍,也很難同時打垮中國空軍,而中國本土防禦圈的支柱不是海軍,而是空軍。也就是說,美國取得的戰略優勢只能使中國在戰爭初期喪失主動進攻的能力,無法對中國本土形成要挾,也就無法阻止中國進行全面戰爭動員,更不可能透過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削弱中國的戰爭潛力,最終仍然得跟中國進行正面較量。
結果可想而知,美國的勝算不會大到哪裡去。
根據這些判斷,馬歇爾建議儘量維持和平局面,不要輕易向中國開戰,更不能主動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