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洋的制海權,而不是在太平洋上發起進攻,也就得再次派遣艦隊進入印度洋。在此之前,美國艦隊有足夠的時間拔掉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軍事基地。也就是說,中國艦隊必須在沒有後方基地做依託的情況下,與兵力佔有優勢的美軍艦隊決戰。
再退一步,就算中國海軍打贏了這場戰鬥,局面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要知道,印度洋上的勝利不是決定性的,中國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完成戰爭動員,也需要足夠多的時間來趕超美國,至少在艦隊規模上,沒有兩三年,中國無法超過美國,也就無法在太平洋戰場上反敗為勝。在這兩三年裡,美國掌握著戰略主動權,處於進攻地位,也就有能力削弱中國的戰爭潛力,比如擊潰中國的本土外圍防線,動用部署在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轟炸機打擊中國本土。
能夠說,在軍事層面上,該計劃萬無一失。
十月十日,美國國防部正式宣佈,應澳大利亞與紐西蘭要求,將派遣三支航母戰鬥群常駐澳大利亞,並且在此基礎上組建太平洋第三艦隊。
此時,三支美軍航母戰鬥群已經到達南大西洋,正在前往印度洋途中。
按照計劃,十月底的時候,美國國防部將走出第二步,即宣佈向迪戈加西亞派遣航母戰鬥群。
問題是,沒有等到十月底,中國海軍就做出了回應。
十月十七日,牧浩洋親身召開新聞釋出會,宣佈中國海軍將在月底之前對所有主力戰艦進行全面維護。
也就是說,中國海軍的主力戰艦將連續返回港口。
雖然牧浩洋沒有透露細緻內容,比如為什麼要進行全面維護,以及如何安排數百艘戰艦進行全面維護,但是這一宣告依然被外界解讀為戰爭訊號,即中國海軍針對美國向西南太平洋與印度洋派遣航母戰鬥群做出了反應,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以至有人認為中國海軍會在必要的時候主動出手。
這下,局勢緊張了起來,而喬丹上將制訂的計劃也不管用了。
原因很簡單,在美**方看來,中國的應對措施不是向印度洋增兵,而是以準備發動全面戰爭來應對美國的軍事挑釁行為。
第五章是戰是和
喬丹上將制訂的計劃落空,不等於偷襲中國艦隊的行動沒了著落。
十月十八日,美國總統盧卡斯親身參加了參謀長聯絡會議,討論當前的中美形勢。
在這次會議上,幾乎所有將軍都認為,中國海軍對主力戰艦進行全面維護,正是在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做準備。從時間上看,最遲二零五三年一月初,中國海軍艦隊就將達到最佳狀態,獲得向美國開戰的能力。
當時,喬丹的觀點最為激進。
在他看來,到二零五三年初,中國海軍將擁有十二支戰鬥力完備的航母戰鬥群,包括四艘強大的“泰山”級航母,總體戰鬥力已經非常接近美國海軍,而中國海軍的活動區域卻只有美國海軍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中國海軍能在關鍵戰場上獲得兵力優勢。按照喬丹上將的判斷,到時候中國海軍會把四分之三的艦隊留在西太平洋上,首先攻佔關島與北马里亞納群島,把本土防線向東推進一千五百公里,然後南下掃蕩西南太平洋,堵住美軍艦隊進入印度洋的航道,順帶攻佔澳大利亞與紐西蘭;在印度洋方向上,中國海軍則會首先攻佔迪戈加西亞,然後南下控制馬達加斯加與南非,北上控制亞丁灣與蘇伊士運河。面對中國的戰略進攻,美國的處境將極為艱難,即便在西太平洋上發起反擊,反敗為勝的可能性也不大,很有可能喪失戰略主動權。
唯一的處理辦法,就是先發制人,趁中國還沒有完成戰爭準備發動戰爭。
喬丹的建議得到了多名將領支援,包括空軍參謀長阿諾德上將。
在喬丹提出先發制人後,阿諾德提議動用戰略轟炸機,稠密突擊中國的海軍基地,一勞永逸的消除潛在要挾。
明顯,阿諾德的軍事建議愈加激進。
只是,在這個時候,阿諾德手裡沒有現成的作戰計劃,提出的只是建議,而不是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案。
除了空軍,陸戰隊司令裡梅爾上將也支援立即對中國開戰。
裡梅爾的功課做得更到位,他提出了一份作戰計劃,即在轟炸了中國的軍事基地,海軍奪取制海權之後,首先出兵菲律賓,封鎖透過南海的航道,然後攻打沖繩群島,把戰線推進到中國本土附近。
只是,他的這份作戰計劃的可行性並不高。
攻打菲律賓的話,美軍至少需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