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有二十年。
即便到了四零年代,099型開工建造的時候,第一批也只訂購了八艘。
到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海軍有八艘095型、八艘097型與八艘099型,其中兩艘095型已經轉為預備役,兩艘099型還在建造之中。也就是說,能夠用於實戰的攻擊核潛艇只有二十艘。
顯然,與美軍相比,中國海軍潛艇部隊的規模非常小。
在二零四五年初,美國海軍在役的攻擊核潛艇就有六十四艘,只有兩個型號,即二十艘第三批次的“弗吉尼亞”級,與四十四艘“小石城”型,另外還有四艘“波特蘭”級正在建造之中。按照計劃,“波特蘭”級將取代“弗吉尼亞”級與第一批次的“小石城”級,在二零五五年左右建成三十艘以上。
換個角度看就能發現,中國放慢攻擊核潛艇的發展速度很不尋常。
要知道,中國一直在努力打造能夠與美國媲美的艦隊,獲得與美國進行全球對抗的軍事實力,在航母、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大型作戰艦艇,乃至兩棲攻擊艦、綜合登陸艦等兩棲戰艦上,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幾乎是對比著美國安排造艦計劃,只是在潛艇上沒有跟美國較勁。
不是中國海軍不重視潛艇,而是技術革命很有可能改變潛艇的命運。
當然,不是讓潛艇變得無足輕重,而是讓潛艇脫胎換骨。
這一切,正與燃料電池有關。
在二零三八年的時候,牧浩洋只批准完成099級後兩艘的建造工作,把第六代攻擊核潛艇的建造計劃推遲到了二零四五年之後。名義上,是花更多的時間完善設計,使這種潛艇能夠在技術上與美軍的“波特蘭”級抗衡。實際上,當時牧浩洋已經認識到,燃料電池很有可能改變潛艇的面貌。
二零四一年,在陸軍的“未來地面戰平臺”專案取得重大突破之後,海軍訂購了一艘全電動實驗潛艇。
這艘潛艇並不大,水下排水量只有一千八百噸,而且沒有配備武器系統。
說得直接一點,這就是一艘完全用來檢驗燃料電池能否取代其他動力系統,成為潛艇唯一動力來源的實驗潛艇。
二零四四年底,這艘潛艇才在武漢造船廠建成。
到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時,該艇已經進行了總計四千多個小時的測試,獲得了大量實驗資料。
當然,中國海軍當時沒有公佈測試結果。
只有一點可以肯定,這艘實驗潛艇讓海軍極為滿意。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這艘被命名為“金槍魚”號的實驗潛艇配備了三百噸能量密度為每千克四百伏安時的燃料電池,由一臺五千五百千瓦的永磁電動機驅動泵噴射推進器,在測試中跑出了三十七點八節的最大潛航速度,在一次充滿電的情況下,最大潛航距離高達七千公里,以三十五節潛航時能達到一千二百公里。
毫無疑問,這一個跨時代的進步。
雖然在潛航效能上,“金槍魚”號仍然比不上核潛艇,特別是在續航力方面,但是與之前的任何一種常規潛艇相比,“金槍魚”號的優勢都極為明顯,甚至基本上具備了持續潛航作戰的能力。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把燃料電池的裝備量增加到五百噸,“金槍魚”號的最大潛航距離就能突破一萬一千公里,最大速度時的潛航距離將接近兩千公里,而大部分潛艇在執行作戰任務時的航程都在一萬公里以內,在戰區內活動的時候,以最大速度潛航的距離很少超過兩千公里。
當然,“金槍魚”的優勢不僅僅在潛航能力上。
因為動力系統中沒有運動的機械裝置,所以潛艇的噪音水平降低了一個級別。在採用泵噴射推進器的情況下,以二十四節速度航行時的噪音都只有九十四分貝,把速度降低到十二節以內,噪音還不到八十六分貝,即便在航速超過三十三節的時候,噪音也只有一百零一分貝。
與以往的任何一種常規潛艇相比,“金槍魚”號的靜音效能特別突出。
事實上,即便與最先進的攻擊核潛艇相比,“金槍魚”號也十分安靜。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金槍魚”號只是一艘檢驗燃料電池的實驗潛艇,沒有采用太多的靜音措施,還能夠進一步降低噪音水平。
可以說,“金槍魚”號的發展前景十分光明。
此外,“金槍魚”號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優勢,即成本低廉。雖然與以往的AIP常規潛艇相比,“金槍魚”號的單位排水量造價高了百分之六十,主要是燃料電池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