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美國直到二零五三年底,才在地區經濟體內進行廣泛的動員工作。
由此可見,黃瀚林任命牧浩洋為戰爭部長,絕不是心血來潮的決定。
以牧浩洋的能力,他不僅僅是一名出色的艦隊指揮官、也不僅僅是一名能夠擔當重任的總參謀長,更是一名出色的戰爭管理者。
第七十八章廣泛動員
百度搜尋閱讀最新最全的小說T!~!
..
第七十九章 另闢蹊徑
第七十九章另闢蹊徑
作為戰爭部長,過問經濟事務,明顯有越職之嫌。大文學要知道,在國務院中,有特地負責經濟的部門。按照黃瀚林對戰爭部做出的職權規劃,在經濟問題上,戰爭部只能提出建議,不能間接干涉。
當然,戰爭部有其獨特的地方。
最獨特之處就是,戰爭部不在國務院之下,而是一個與國務院平行的機構,更像是國務院與總參謀部的中間人,而且戰爭部長間接向元首負責,不向總理負責,在職務上明顯高於國務院的部門。
由此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國防部該幹什麼?
現實上,戰爭部就是得到強化的國防部,而且在年底,戰爭部正式成立時,大部分人員就來自國防部。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黃瀚林成立戰爭部,而不是提高國防部的地位,主要還是為了繞過一個在中國已經存在了數十年的問題,即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衝突。如果間接提高國防部的地位,肯定會削弱總參謀部,而在戰爭時期,總參謀部明顯高於國防部。結果就是,黃瀚林只能繞過國防部,成立一個全新的部門,而且讓已經是總參謀長的牧浩洋兼任戰爭部長,以此整合國防部與總參謀部。
能夠說,在政治手腕上,黃瀚林確實高人一等。
透過成立戰爭部,事力量的兩大指揮機構完成了無縫整合,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軍隊的運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這避免了毫無意義的政治紛爭。
當然,作為戰爭部長,牧浩洋的主要職責就是規劃與使用軍事力量。
在暫時沒有大仗可打的時候,規劃軍事力量就成了他的主要工作。
客觀的講,在二零五三年底之前,中國所面臨的軍事環境很不樂觀,在戰略上毫無優勢可言。大文學看得更長遠一些,最快也要到二零五四年底,在全面戰爭動員產生的效果開始顯現出來的時候,中國才有可能在戰略上奪得主動權。即便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國也最多隻能縮小戰略差距。
這一切,都與中國的軍事力量建設規劃有關。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海軍建設,因為在中美對抗中,海軍是第一力量,只有在海軍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空軍與陸軍才能發揮作用。特別是對中國來說,海軍建設的重要性壓倒了一切。
別忘了,中國與美國之間隔著佔了地球表面積一半的太平洋
更重要的是,中國沒有靠近美國本土的前沿基地,而美國卻在中國本土周圍擁有大量前進基地。
從軍事角度來看,美國只需要保持已有的海軍優勢,就能把重點轉向空軍與陸軍,而中國卻必須首先在海軍上佔據優勢,才能獲得讓空軍與陸軍發揮作用的機會,即中國的軍事戰略處境遠不如美國。
問題是,海軍建設週期遠超過空軍與陸軍。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在戰略上最突出的缺陷。
要知道,建造一艘“泰山”級超級航母,就算不包括設想時間,而且完全按照戰時標準施工,也需要兩年。也就是說,即便中國海軍在二零五二年底開始增加航母訂單,也要到二零五四年底才能建成。
也正是如此,牧浩洋認為中國海軍要到二零五四年底,才有機會獲得戰略優勢。
當然,這是非常樂觀的估計,因為美國也會以同樣的速度、以至是更快的速度建造大型戰艦。
十二月上旬,牧浩洋在戰爭部長位置上,簽署的第一份部長令就是擴大“泰山”級航母的建造規模。大文學
按照他簽署的命令大主要造船廠除了在年內開工建造八艘“泰山”級之外,還要在二零五三年三月底之前開工建造四艘,並且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之前,完成四座新增大型船臺的建設工程,爭取在二零五三年九月底開工建造四艘超級航母,最終目標是在二零五三年底把能夠建造超級航母的大型船臺增加到二十座,在二零五四年底達到三十六座,使超級航母大批次建造。
毫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