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部分(1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雖然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之後,印度一下子跌落為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而且隨後幾年中,歐盟也沒有像承諾的那樣,幫助印度進行戰後重建,反而利用重建,從印度獲取了大量利益,但是憑藉巨大的人口規模、相對廣袤的國土與豐富的自然資源,印度依然具有不可小覷的實力。

七年間,印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別的不說,到大戰爆發時,印度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已經達到百分之九十五,而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爆發前,僅有百分之六十。此外,印度每萬人享有的醫療設施也由原來的不到一座增加到了…五座。根據印度在二零五零年做的全國人口普查,人均壽命已經提高到五十八歲,恢復到第二次印度洋戰爭前的水準。在生活環境上,印度的人均居住面積由二點三平方米提高到了四點七平方米,人均日攝入卡路里由一千八百大卡提高到二千七百大卡,基本上擺脫了貧窮。

當然,這些粗略的統計資料還不能完全說明印度的變化。

根據國際機構在二零五零年做的統計,印度的基尼係數為四點二,而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爆發前高達五點八。

這個資料表明,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後的五年間,印度的貧富差距大幅度縮小。

由此產生的影響就是:印度社會逐漸趨於穩定。

毫無疑問,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較高的受教育程度則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到大戰爆發前,印度已經基本上恢復了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的創傷,成為南亞地區產值最大的工業國。

當然,這並不表明印度是一個發達的工業國家。

與當初的中國一樣,印度在工業化道路上也選擇了類似的方法,即首先發展輕工業,以此提高國民的生活水準,在完成了基礎積累之後,再穩步發展重工業,最後才是向高階工業進軍。

對印度人來說,這意味著能夠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與更好的生活環境。

對中國來說,這則意味著能夠充分利用印度的人力資源,獲得一個規模巨大的市場與產能巨大的工廠。

事實上,這正是中國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中獲得的戰爭紅利。

到大戰爆發時,印度已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每年向中國出口數萬億元的貨物,同時從中國進口數萬億元的產品。印度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主要是紡織品、鞋類、成衣、生態農產品、傢俱與裝飾品,而中國出口到印度的商品,主要是工業機器、汽車、飛機、高階電子產品、新型船舶與工廠農產品。

頻繁的雙邊貿易往來,已經使印度融入了以中國為核心的地區經濟體。

難能可貴的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印度不但建立起了輕工業體系,還在重工業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大戰爆發的這一年,印度的鋼鐵產量達到了四千七百萬噸。

雖然與真正的工業強國相比,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同一年,中國的鋼鐵產量為…八億噸、美國為…二億噸、俄羅斯為一點七億噸、歐盟為二點四億噸,連巴西與南非都超過了一億噸。但是縱向比的話,這個成就非常了不起。要知道,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爆發前,印度的鋼鐵產量也就只有五千萬噸。

從某種意義上講,印度在重工業領域取得的成就,使其地位大幅度提高。

要知道,戰爭期間,重工業至關重要。

別的不說,到二零五四年的時候,中國的鋼鐵產量突破了五億噸,可實際需求卻高達五點八億噸。這一年,印度的鋼鐵產量達到了一億噸。也就是說,印度的鋼鐵產量正好填補了需求缺口。

事實上,印度真正的重要性,還是在其輕工業上。

當然,牧浩洋並沒認識到這一點。作為總參謀長,他在乎的只是印度的重工業能夠為中國的戰爭機器提供多大幫助。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中國能在戰爭期間保持國內穩定,最大的功臣就是印度,準確的說是印度的輕工業,因為正是來自印度的大量輕工業產品,確保中國在整個戰爭期間都有充足的生活物資供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不但沒有受到負面影響,反而比大戰爆發前有所提高。也正是有了充足的生活物資供應,中國的社會環境才能在大戰期間保持穩定,也才能傾盡所能的進行軍事投資。

所幸的是,牧浩洋知道印度的重要性,不管其出發點是否正確。

也正是牧浩洋有如此清醒的認識,所以在戰爭爆發後不久,中國就率先在地區經濟體內採取行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