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需要提高三套動力系統。船用永磁電動機的壽命都在十萬小時以上,部分甚至達到了二十萬小時,而且維護成本非常低廉,一些先進的永磁電動機甚至能夠做到終生免拆維護。綜合這些因素,電動系統的綜合效益比是渦輪動機的好幾倍,能夠把大型空中平臺的效費比提高兩倍以上。
當然,電動平臺也不是沒有缺點。
最大的缺點,恐怕就是度了。
雖然當時,已經有人根據燃料電池的展度,提出了一種新的噴氣式動機,即內熱式動機,基本原理就是利用電力驅動渦輪機壓縮空氣,然後以電加熱的方式提高壓縮空氣的內能,最終**壓縮空氣做功。但是在二零四五年,這種動力系統仍然存在於理論研究當中,別說適用,連設計圖紙都沒有,就算能製造出來,效能也不會先進到哪裡去,根本無法取代渦輪動機。
較為成熟可靠的,只有電動螺旋槳動力系統,即由電動機取代渦輪機驅動螺旋槳。
顯然,這種動力系統只適合於低平臺,無法使用在高平臺、比如戰鬥機上,而且度效能肯定不如渦輪動機。
受此影響,電動運輸機的飛行度肯定不是很快。
當然,這不是主要問題,本來運輸機就是低平臺,沒有人要求運輸機必須具備音巡航飛行能力。
重要的是,只要運輸機的使用效益大幅度提高,就能從根本上改變戰爭面貌。
說得直接一點,仗怎麼打,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由後勤保障能力決定,即有多大的後勤保障能力就打多大的仗,而後勤保障能力本身就是物資運送能力,空運的度效益遠遠過了其他運輸手段,如果空運能夠取代其他運輸手段,那麼物資運送能力就將達到一個嶄新的級別,戰爭也必將引此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在地面戰爭中,如果地面部隊不再需要依靠公路、鐵路與港口獲得補給物資,只需要在前線建立一座機場,就能透過空運獲得全部作戰物資,那麼地面部隊就完全沒有理由繼續沿著公路線與鐵路線推進,而地面戰爭的面貌必將徹底改變。
這是一個美好的設想,要將其變成現實,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T!~!
..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空霸主
雖然牧浩洋高度重視大型電動運輸機專案,但是在空軍的裝備專案中,排第一位的是戰術戰鬥機,其次是戰略轟炸機,然後才是大型運輸機。在二零四五年初,也就是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爆發後不久,空軍就提出了“第六代戰鬥機”專案,斥資一百二十億元,向國內廠商招標。
在很多人看來,空軍有點操之過急了。
要知道,J…J…33專案在二零四四年才結束,而且沈飛製造的這種戰鬥機在總體效能上優於J…J…32,達到了五代半的水準,能夠保證中國空軍與中國海軍在未來十年之內擁有技術優勢。
問題是,在二零四四年的時候,美國就啟動了第六代戰鬥機專案。
當時,美軍的主力戰鬥機是F…44,而且其艦載型也已獲得海軍訂單,預計總產量將超過三千架(包括外銷型)。可問題是,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以及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中,F…44的表現並不突出,在某些方面還不如J…J…32,交戰結果也是如此,F…44在空戰中取勝的機率並不大。
也就是說,美軍更加迫切的需要新式戰鬥機。
既然美軍有了,中國空軍也就不能落後。要知道,J…J…33再先進,也只算得上是五代半戰鬥機,只對第五代戰鬥機有效能優勢,根本不是第六代戰鬥機的對手,也不可能取代第六代戰鬥機。
如果讓美軍先搞出來,中國空軍的處境將非常險惡。
當然,到這個時候,再以代來劃分戰鬥機,已經不那麼科學了。
戰鬥機劃代,實際上是美蘇冷戰結束之後的事情,在美蘇冷戰期間,雙方採用的都是緊盯對手的發展策略,或者說前蘇聯在研製戰鬥機的時候,都有極為明確的目的,即針對美軍最先進的戰鬥機。在美蘇冷戰高峰時期,及二十世紀六零與七零年代,美國與前蘇聯都裝備了好幾種戰鬥機,而不是由一種戰鬥機擔綱。直到美蘇冷戰結束,軍事對峙降溫,美國才放慢了戰鬥機的發展速度。
顯然,這種情況,並不適合二十一世紀四零年代。
要知道,中美冷戰比美蘇冷戰更加激烈,對抗強度更高,雙方都不可能等到技術成熟再來研製新式戰鬥機。
說得更直接一點,在中美冷戰的大背景下,成本已經是次要因素了,關鍵是在技術上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