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號,而且認為中隊已經強大到能夠發動反攻了。要知道,就在二十二日夜間,中隊得到了全面加強。
受此影響,以軍指揮官內塔尼亞胡少將在清晨下達了撤退命令。
這下,以軍再想攻入安曼城區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事實上,內塔尼亞胡下達的撤退命令,已經宣告了以軍攻打安曼行動徹底失敗。雖然在此之後,以軍由對安曼發動了數次攻擊,但是每次的規模都非常有限,主要目的也不是攻佔安曼,而是防止安曼守軍反撲。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持續了一百八十八天的安曼包圍戰正式拉開了序幕。在接下來的半年內,以軍一直圍困安曼,卻沒有攻佔安曼,而中約軍隊也一直沒有在安曼發動反擊。在這長達半年的圍困期間,以軍做得最多的就是炮擊安曼,而中隊做得最多的則是修復被炮擊摧毀的機場。為了確保安曼不落入以軍手裡,中隊也由此開始了向安曼的戰略大空執行動。在整個包圍戰期間,中國空軍出動了八千餘架次運輸機,向安曼空運了一百五十萬噸物資,確保安曼的兩百多萬軍民能夠衣食無憂,也確保安曼守軍不至於彈盡糧絕。在這規模驚人的戰略空執行動中,中國空軍前後損失了一百餘架運輸機,陣亡飛行員三百多名。
可以說,安曼包圍戰給了中國空軍戰略運輸機部隊一次展示持續作戰力量的機會。
也正是這場包圍戰,讓中方高層相信了戰略空運的巨大潛能,為後期大規模發展空運力量提供了理論依據。
當然,這場戰鬥,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以軍的進攻戰略。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巴拉姆不得不放棄在北方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夢想
,即不再以進軍大馬士革為根本目的。
到了十二月,隨著美軍增援到達,以及以色列的第二階段戰爭動員完成,以軍開始了掃蕩整個約旦的作戰行動。並且把戰火燒到了沙烏地阿拉伯,最終促成阿拉伯世界眾多國家向以色列與美國宣戰。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二十二日發生安曼的戰鬥,變相加強了中國海軍打擊迪戈加西亞的影響力,等於催促美軍儘快在印度洋上採取行動。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美軍高層沒有任何理由懷疑,中國正在印度洋上發起戰略反攻。
雖然有足夠多是證據表明,身在特遣艦隊的牧浩洋與安曼戰役無關,而且周渝生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影響到陸軍的作戰行動,安曼戰役與特遣艦隊打擊迪戈加西亞,實際上只是巧合而已,但是美國當局當時不可能瞭解這其中的關係,也就不可能相信只是巧合,而會把它看成是中國發動戰略反擊的訊號。
毫無疑問,這兩場戰鬥有內在聯絡。
別的不說,印度洋制海權最終歸屬誰,肯定會對中東戰爭產生決定性影響。
也正是這種內在聯絡,讓美軍高層意識把這一系列的戰鬥聯絡了起來,即丟掉迪戈加西亞就等於丟掉印度洋的制海權,而丟掉印度洋的制海權就等於輸掉中東戰爭,而輸掉中東戰爭就等於輸掉整場戰爭。
不管這個認識是否正確,其影響都極為深遠。
第五十三章巧合
第五十三章巧合,到網址T!~!
..
第五十四章 自亂陣腳
第五十四章自亂陣腳
十一月二十三日,美國當局對總體戰略做出了重大調整。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得到盧卡斯同意之後,麥卡錫放棄了以進攻沖繩島為核心的西太平洋戰略,把重點轉向中東戰場,在年底之前向中東派遣五個陸軍師與兩個陸戰師,並且增派八百架作戰飛機,幫助以色列擊敗阿拉伯國家,而喬丹上將竭力堅持的西太平洋進攻行動則被無限期推遲。
這是開戰之後,美國第一次偏離原定戰略計劃,或者說是否定了原定戰略計劃。
戰後,很多人就認為,正是這次調整,使美國錯失了在兩年之內擊敗中國,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最佳機會。
按照這些人的觀點,如果麥卡錫沒有調整戰略計劃,在十一月底依然堅持按照原定計劃攻打沖繩島,並且在年底正式發起,就算美國很有可能因此在中東戰敗,也能在中國的本土外圍防線上開啟突破口,為正式實施針對中國本土的戰略轟炸打下基礎,從而透過戰略轟炸摧毀中國。
事實上,這是非常片面的觀點。
首先,在戰爭爆發之後,中國的第一階段戰爭動員之中,就包括把置於東部與南部沿海地區的主要工廠轉移到內陸,並且在十月底就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