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架次作戰飛機,足以在戰區內活動一個月到一個半月。
除了彈射器之外,動力系統上的缺陷,還使五艘印度航母無法配備先進的自衛系統。
要知道,“崑崙山”級,特別是從第二批開始,提高了核反應堆的輸出功率,在不為電磁彈射器供電的情況下,能在保持三十節航時為六座電磁射炮供電,其末段反導攔截能力是“尼米茲”級的十幾倍。
與航母一樣,印度艦隊裡的其他戰艦也存在嚴重的技術問題。
比如,只有五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艦齡不到二十年,而且這五艘驅逐艦在美軍中的主要職責是對地打擊,而不是艦隊防空。承擔艦隊防空任務的是巡洋艦,而印度艦隊只有五艘“提康德羅加”級,其平均艦齡高達四十五年。除此之外,只有十五艘“伯克”級驅逐艦具備區域防空能力。雖然美國海軍非常慷慨的提供了二十艘“自由”級與“獨立”級濱海戰鬥艦,而且都配備了反潛作戰模組,是標準的遠洋反潛護衛艦,但是這種戰艦連美國海軍都看不起,又有多少作戰能力呢?
算上艦載戰鬥機的xìng能差距,印度艦隊更加沒有優勢可言。
當然,這還沒有考慮雙方的官兵素質。
要知道,在過去三十年間,中國海軍逐步展壯大,參加了數次大規模戰爭,還執行了不計其數的小規模作戰任務,擁有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特別是在十年前的對日戰爭中,中國海軍的表現異常優秀。與之相比,雖然印度海軍擁有航母的歷史久遠得多,在艦載航空兵的應用上也有一些門道,但是第一次印度洋戰爭結束之後,印度海軍形同虛設,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使用過航母了。
這意味著什麼?
美國海軍中,官兵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