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情報機構提供的一份情報,得知指揮中國特遣艦隊的不是海軍上將章欲廷,而是總參謀長牧浩洋。
也許,牧浩洋並不知道,辛巴最佩服的海軍將領就是他。
雖然牧浩洋算不上真正的海軍將領,因為他是從陸戰隊特種部隊提拔起來的,還花了幾年時間學了些沒有多少用的專業知識,沒有在海軍學院接受系統學習,但是他的表現,特別是在中日戰爭期間,指揮中國艦隊打的那幾次海戰,足以證明他不比任何一位從海軍學院畢業的海軍將領差。
可以說,辛巴的心理負擔更大。
要知道,牧浩洋還沒有吃過敗仗。
這份情報,堅定了辛巴的判斷,即不能與特遣艦隊正面決戰,必須盡一切可能偷襲特遣艦隊。
只有偷襲,印度艦隊才有必勝的把握。
事實上,即便指揮特遣艦隊的是章欲廷,辛巴也不敢掉以輕心。
原因很簡單,在楊禹方退役後,章欲廷是中國海軍中最有潛力的將領,而且也是中國海軍實質上的司令官。雖然牧浩洋名義上以總參謀長身份兼任海軍司令,但是絕大部分時候都是由做為參謀長的章欲廷負責海軍事務。更重要的是,章欲廷參加了幾乎所有由牧浩洋指揮的海戰,還曾經跟隨騰耀輝參加了東海戰爭,經驗不比牧浩洋差,而且他還是正宗科班畢業的海軍將領。
正是如此,在中午的時候,辛巴就下令艦隊轉向南下。
當時,他在收到中國戰鬥機入侵澳大利亞領空,與美軍戰鬥機對峙之後,就意識到特遣艦隊即將透過巽他海峽,甚至已經進入了巽他海峽。也就是說,印度艦隊不可能阻止特遣艦隊進入印度洋。
這樣一來,即便印度艦隊及時趕到,也要正面與特遣艦隊決戰。
以辛巴的閱歷,他不可能不知道印度艦隊與特遣艦隊的差距。
暫且不說艦載航空兵的差距,就拿航母來說,印度艦隊也位元遣艦隊差遠了。
被命名為“維拉特”號、“維克蘭特”號、“維克拉馬迪亞”號、“維克托”號與“維經尼亞”號的五艘航母,分別是美國海軍的“里根”號、“斯坦尼斯”號、“杜魯門”號、“林肯”號與“文森”號航母,艦齡最老的“維經尼亞”號已經達到了六十三年,即便是“維拉特”號也服役了四十二年。
這意味著什麼?
“尼米茲”級的設計服役壽命為五十年,交付給印度之前,“林肯”號與“文森”號已經封存了好幾年,“斯坦尼斯”號與“杜魯門”號即將退役,連“里根”號也計劃在三年後轉為取代“羅斯福”號,轉為訓練艦。為了讓這五艘航母繼續服役,印度當局支付了一筆數額非常可觀的費用。別的不說,為“林肯”號與“文森”號重新裝填堆芯,就花掉了數十億美元。
雖然在經過了現代化改裝之後,這五艘航母還能服役二十年左右,但是很多問題是無法透過改裝解決的,而且航母的基本作戰能力受基本設計與主要裝置限制,很難透過改裝得到提高。
比如,五艘航母使用的仍然是反應堆,輸出功率只有二百兆瓦左右,只能滿足推進系統,無法為電磁彈射器提供額外的電能,而安裝單獨的供電系統與電磁彈射器,不但投資巨大,還要足夠的改裝時間,根本無法在二零四四年之前交付,結果五艘航母仍然保留了蒸汽彈射器。
僅此一項,航空作戰效率就降低了三分之一。
此外,蒸汽彈射器的維護週期比電磁彈射器短得多,正常情況下每使用一千次,就要進行全面維護,而且只能在港口內進行。在作戰行動中,戰鬥機滿載起飛的機率大得多,因此彈射器的維護週期將縮短到六百到八百架次。按照八百架次計算,一艘航母在出動三千二百架次之後,就要回港維護。在大規模海戰中,即便在與敵艦隊交戰之前,每天出動的偵察機與防空戰鬥機就有一百多架次,某些時候甚至會過兩百架次。比如在大範圍搜尋時,一天至少需要安排六批偵察機、某些時候需要提高到八批,每次每艘航母需要出動十二架、甚至更多的戰鬥機,加上一天六批防空戰鬥機,每艘航母的日出動量在一百五十架次左右,某些時候能達到兩百架次以上。由此可見,即便沒有與敵艦隊交戰,“尼米茲”級在戰區內的持續活動時間也不能過二十天。
與之相比,配備電磁彈射器的航母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拿“崑崙山”級航母來說,雖然只安裝了三部電磁彈射器,但是平均維修週期在二千五百架次以上,最短也能達到二千架次,因此在一個維護週期內,一艘航母能夠出動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