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三六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軍事實力萎縮了百分之二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軍建設,過百分之四十的裝備專案被迫下馬,剩餘的也在二零三六年與二零三七年停建,直到二零三八年才重新啟動。
當然,不止是中國遇到了這些問題。
在二零三六年,美國就封存了六艘航母與一百多艘戰艦,將航母戰鬥群的規模縮小到了九支,艦隊總規模縮小到三百六十八艘,比二零三四年萎縮了百分之三十七,而且直到二零三八年才恢復增長。
相對而言,俄羅斯的軍事實力萎縮得最為嚴重。
可以說,在共同的災難面前,大國也得做出犧牲,而且做出了最大的犧牲。
到二零三八年,隨著環境轉好,特別是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降低,中國與美國的軍事實力先出現了正增長。
二零三八年年初,牧浩洋就批准了第三批四艘“崑崙山”級航母的復工計劃。
這四艘航母,即“喜馬拉雅山”號、“喀喇崑崙山”號、“阿爾泰山”號與“大興安嶺”號在對日戰爭結束之前就已開工建造,在二零三六年三月份之前完成了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工程量,後來受拯救行動影響,建造工作被迫暫停。直到二零三七年底,海軍才提出復工請求。
當時,牧浩洋有兩個選擇,一是復工,二是拆除後建造C3級航母。
從長遠來看,後者顯然是更加理想的選擇,因為C3級航母的設計工作已經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五,預計在二零三八年底就能結束,絕大部分主要技術難題都已得到解決,效能有大幅度提升。
只是,牧浩洋仍然選擇了前者。
原因有兩個:一是美國總統已經在二零三八年元旦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批准海軍啟封六艘航母,在年內把航母戰鬥群的數量恢復到十五支,而且海軍艦隊總規模也將恢復到二零三五年的水準;二是黎平寇已經表示,在全面銷燬核武器工程基本得到落實後,不會延長“華盛頓條約”的有效期,因此到二零四七年,中國海軍就不用考慮所受限制,能夠全力擴充艦隊規模。
受此影響,中國海軍的當務之急就的擴充艦隊規模。
建造第三批“崑崙山”級航母,並且對兩艘“長江”級航母做延壽改進,中國海軍有望在二零四五年把航母戰鬥群的總量提高到十二支,初步具備與美國海軍抗衡的實力,掌握戰略主動權。
因為中國的勢力範圍比美國小得多,所以十二支航母戰鬥群就足夠了。
按照海軍提交的方案,在第三批“崑崙山”級航母建成之後,將在西太平洋方向上部署八支航母戰鬥群,在印度洋方向上部署四支航母戰鬥群。因為美國海軍是三洋部署,在大西洋上至少得留下三支航母戰鬥群,所以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上,美國海軍最多隻能部署十二支航母戰鬥群。
由此可見,第三批四艘“崑崙山”級航母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價值。
當然,這還與一個戰略考量有關,即在二零四五年左右,如果不得不透過軍事手段解決南亞問題,那麼中國海軍就必須在此之前獲得足以抗衡美國海軍的實力,而C3級航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此之前建成四艘。
建造第三批“崑崙山”級航母,還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好處,即可以適當推遲C3級航母的建造工期。
按照牧浩洋的估計,至少在二零五零年之前,中美爆全面戰爭的風險不是很大。
也就是說,C3級航母只需要在二零五零年之前服役就行了。以七年的建造與前期訓練週期為準,C3級航母只需要在二零四三年前完成全部設計工作,因此有三年的時間來完善設計。
多出三年,意味著能夠採用更多的新技術。
更重要的是,在這三年內,工程師有足夠多的時間去解決之前忽略掉的,或者說沒有重視的細節問題。
當然,海軍需要的不僅僅是更多的航母。
在二零三八年第一個月,牧浩洋還批准了其他七種戰艦的建造計劃,包括新一代巡洋艦與攻擊核潛艇,而重點是用來取代“昆明”級的新一代多用途驅逐艦,以及三種大型兩棲戰艦。
可以說,中國海軍中,最薄弱的環節就是多用途驅逐艦。
前面已經提到,“昆明”級存在很多問題,而且大部分是基本設計引的,根本無透過後期改進解決。在對日戰爭中,“昆明”級的這些問題都暴露了出來。如果不是日本海軍過於窩囊,恐怕中國海軍要嚐到很多苦頭。因此在二零三五年底,海軍就提出建造一種全新的驅逐艦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