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沈飛方案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是在主要技術難題已經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工程可行度只略微低於成飛方案。
這份報告,最終決定了J…31/J…33專案花落誰家。
為了安撫成飛,牧浩洋跟沈飛籤合同時,明確要求在二零四四年第四季度,交付第一批次產型J…31與J…33,而J…30與J…32的生產工作將排到二零四四年底,且在J…31與J…33滿足了空軍與海軍需求之前不對外銷售。也就是說,在未來幾年之內,J…30與J…32仍然是中國第五代戰鬥機的主力外銷機種。此外,如果沈飛無法按時交付J…31與J…33,除了支付違約罰款之外,成飛將在二零四五年繼續生產J…30與J…32,且產量不低於空軍與海軍在當年訂購的J…31與J…33的總量。
這份合同,在保證了成飛利益的前提下,還極大的刺激了沈飛。
說得直接一點,J…31與J…33專案只要還沒完成,就隨時有可能下馬,由J…30與J…32替代。
當然,限制J…31與J…33出口,也是為了避免技術外流。
要知道,J…31與J…33的技術基礎比J…30與J…32整整領先了十年,而且在過去十年間科技展度比往常快了好幾倍。甚至可以說,沈飛用在J…31與J…33上的某些技術,已經達到了第六代戰鬥機的標準。
緊接著艘“崑崙山”級航母也下水了。
因為海軍已經開出了C3航母的戰術指標,將在第三批“崑崙山”級航母進行舾裝的時候招標,所以四家實力雄厚的造船廠都野心勃勃,希望成為主承包商,也就得在建造“崑崙山”級航母的時候有所表現,給海軍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結果就是艘航母都提前了數個月下水。
難能可貴的是艘航母的建造質量都過了標準。
當然,離服役還有一段時間,因為還需要進行碼頭舾裝,然後是船廠海試、軍方海試與作戰測試。所有的測試完成之後,還要交付海軍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測試性訓練,然後才能宣佈服役。在服役之後,至少需要一年的集中訓練,那些新徵召的艦隊官兵與航空官兵才能掌握所有基本技能。
隨後,大批海軍訂購的戰艦要麼下水、要麼正式交付。
根據中國官方公佈的訊息,僅在二零四二年六月底到二零四三年六月底之間,中國海軍就接受了三十四艘大型戰艦,還有二十八艘在進行碼頭舾裝,十二艘預計在二零四三年底之前服役。
到了年底,衡泰集團向陸軍交付了第一套四十八輛“未來地面戰平臺”。
按照陸軍的要求,其中十四輛是反裝甲型、十輛多用途型、十輛火力支援型、八輛防空型與六輛工程型。這些坦克戰車將用於技術與戰術測試,包括在各種環境下按照陸軍的標準進行實戰測試。
與空軍的戰鬥機不同,如果這些坦克戰車能完成陸軍測試,就不會做太大的變動。
也就是說,只針對測試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只要改進後能達標,陸軍就會下達正式訂單。
當然,陸軍的測試也極為嚴厲。
比如,五種型號的作戰平臺都要去塔里木盆地,在夏季四十五度的高溫下,連續行軍三萬公里,期間不得更換潤滑液與製冷液,只要有一輛平臺沒有過關,就要重新開始,再次跑滿三萬公里。
可以說,所有測試都是在模擬極端作戰環境。
用陸軍的話來說,合格的裝備就是能在任何情況下正常使用。
當然,只要透過了測試,衡泰集團、北方重工、南方機械就能順利獲得高達十多萬億元的鉅額訂單。說得不客氣一些,陸軍的訂單,能讓這三家軍火商在未來二十年內賺得盆滿缽滿。
第五十八章新班子
進入二零四三年,很多在二零三八年立項,在二零四零年或者二零四一年進入高展期的裝備專案,在二零四三年都陸續結出成果,由開期進入製造期,並且陸續交付部佇列裝。
當時,最引人矚目的還是J…31與J…33。
六月份,沈飛就向軍方交付了第一批工程製造型的J…31,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小規模量產型。一個月後,第一批J…33也交付給了海軍。在大規模裝備之前,空軍與海軍將進行軍方試飛,即弄清楚戰鬥機的飛行包線,進行武器系統整合測試,以及利用這些戰鬥機培訓第一批飛行員。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之後,這些戰鬥機都將移交給飛行教導部隊,做為教練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