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龐躍龍的話來說,在攻列印度的戰爭中,總不能讓陸戰隊官兵涉水上岸。
如果不是牧浩洋勸阻,龐躍龍在二零四一年初就將拒絕為“未來地面戰平臺”提供配套研製經費。
當時,龐躍龍的想法是另起爐灶。
只是,真要單幹的話,陸戰隊也沒有什麼好處,因為劃撥給陸戰隊的軍費根本不足以研製出一種全新的兩棲戰平臺。
事實上,類似的事情還有不少。
比如在J…31/J…33專案中,晏鷹搏就一直堅持先讓J…33量產,而母祁鐵則堅持認為應該讓J…31先量產。在海軍造艦計劃中,陸戰隊也一直要求確保兩棲戰艦的建造進度,不應該過分偏袒海軍。連空軍與陸軍這兩個幾乎不沾邊的軍種,都在低空攻擊機專案、戰術運輸機專案上吵得不可開交。
牧浩洋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不是副總參謀長,而是和事佬。
還好,早在十多年前,牧浩洋就習慣了這樣的處境。
如果說二零四一年是裝備專案大爆的一年,那麼二零四二年,就是各個裝備專案大豐收的一年。
第一個成果就是J…31/J…33專案定型。
原本計劃要到六月底才結束的驗收試飛在四月初就全部完成了,沈飛的驗收成績比成飛高了十幾分,而且都是在關鍵技術指標上的得分。牧浩洋沒有立即宣佈競標結果,而是委派軍方技術專家,對兩家制造廠的方案進行技術稽核,即確定技術成熟度,以最終確定工程製造的可行度。
兩個月後,技術專家提交了評估報告。
雖然沈飛方案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是在主要技術難題已經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工程可行度只略微低於成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