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生產也要大幅度提高,1942年力爭生產出2萬門,並在1943年產量達到萬門。
由於納粹潛艇的襲擊,盟國商船損失較大,因此,必須加速商船的生產。1941年,美國共完成110萬噸位的建造,1942年要力爭達到600萬噸位。透過繼續努力,要使1943年建造的商船噸位突破1000萬噸。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羅斯福於1942年1月16日釋出了第902號行政命令,成立戰時經濟的領導機構—戰時生產局,並任命唐納德·納爾遜為局長。該局隸屬於總統“執行局”領導的緊急管理署,主要任務是處理戰爭期間生產方面的問題,把美國工業生產中的諸多裝置改變成為戰時需要的生產手段,從而擴大軍工生產能力。
勞工動員。珍珠港事件後,美國軍隊增加了1100萬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增加了200萬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從生產部門調集的。由於國民經濟轉入戰時狀態,工業生產特別是軍事工業的生產要大幅度提高,因此,將需要更多更熟練的勞動力進入生產部門。為了解決勞動力進出這一對矛盾,美國政府採取了以下措施:吸收大批失業者參加工作;動員480萬名婦女及成年人參加勞動;擴大成年工人隊伍,使其增加250萬人;動員南方和大草原各州的農業工人和破產的農場主到東部、中西部和太平洋沿岸各州的工業企業中工作,將500萬農業人口轉為工業勞動力。
技術動員。在國民經濟總動員時成立了“科學研究與發展局”,保證美國武裝力量佔據技術優勢。美國政府成立了由總統、副總統、國防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