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人不會再次成為西方振興的主導力量。
要知道,這場戰爭改變了世界格局,卻沒有改變猶太人在西方世界、特別是西方社會財富中的主導地位。
牽制猶太人的最簡單辦法,就是在波多黎各安排另外一股力量。
可以說,130萬決定留下來的波多黎各人,成為了決定波多黎各未來的關鍵因素。
再回頭看,也就不難明白,共和國為什麼要讓波多黎各人自行選擇未來了。不管波多黎各與美國的關係有多麼密切,總會有一部分波多黎各人選擇留下,而這部分波多黎各人就是共和國控制這座島嶼,牽制猶太人的關鍵力量。
根據《開羅協議》,戰爭結束之後,將把波多黎各分成“猶太區”與“拉美區”。為了避免歷史重演,並不分開建立“猶太國”與“拉美國”,而是成立聯合政府。聯合政府將採取議會總理制,總統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由猶太人與波多黎各人輪流擔任,議會分為上議院與下議院,猶太人與波多黎各人在上議院各5成席位,下議院分割槽選舉產生。這樣既能保證兩個民族的權利,又能充分民主。
顯然,這對猶太人並不有利。
只不過,歐洲當局必須接受這樣的結果。原因很簡單,共和國已經在安置猶太人的問題上做了讓步,如果不是歐洲始終堅持要把猶太人定居點設在大西洋上,而且得在以西方文明為主的北大西洋上,共和國肯定會選擇太平洋上的某座群島,比如馬里亞納群島、或者夏威夷群島,甚至有可能把猶太人定居點設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既然共和國在猶太人定居點上做了讓步,歐洲就的在政治體制上做出讓步。
談判本來就是相互妥協,不可能始終由某一方讓步。
可以說,歐洲為猶太人做出了很大的犧牲。
要知道,為了幫助幾百萬猶太人遷徙到波多黎各,歐洲也投入了數萬億經費,而這些錢幾乎都用在了波多黎各的重建上,與美國重建、與歐洲重建、與俄羅斯重建、與中東重建沒有任何關係,而波多黎各僅僅只是一座面積不到10000平方千米的島嶼,就算這座島嶼上的人口最終超過了1000萬,其市場份額也非常有限,對歐洲經濟發展產生的拉動效應也非常有限。
從某種意義上講,幫助猶太人遷徙,成為了制約歐洲戰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只不過,歐洲更關注的不是大西洋對岸的猶太人定居點,而是近在咫尺的中東,以及與歐洲關係密切的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116章 大國舞臺
與猶太人問題比起來,阿拉伯人問題要複雜得多。
名義上,“阿拉伯人”是一個民族稱謂,但是在具體的民族劃分上,阿拉伯人與漢人非常相似,即沒有一個固定的、而且得到全部成員承認的基本文化。廣義上講,講阿拉伯語與使用阿拉伯文的都是阿拉伯人,而一些不講阿拉伯語、也不使用阿拉伯文的人也自認為是阿拉伯人。
簡單的說,“阿拉伯人”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廣泛的稱呼。
受歷史、地理等等因素影響,特別是歷史上,阿拉伯人創造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所以阿拉伯人的分佈範圍非常廣泛,且地區差別非常明顯。
如此一來,要將阿拉伯人統一到一個政府之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受民族獨立運動影響,阿拉伯世界曾經做過這樣的嘗試,希望將所有阿拉伯人統一到一個政府之下。這個努力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阿拉伯國家聯盟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慘敗而化為泡影。隨後的幾十年間,因為美國主導的世界格局並未得到根本性改變,所以阿拉伯世界的統一努力不但沒有收到任何成效,反而在幾次地區戰爭之後變得遙不可及,直到21世紀20年代末,美國在伊朗戰場上一敗塗地,共和國在東方崛起,阿拉伯世界的統一努力才看到了新的希望。只不過,這也僅僅只是希望,因為“阿拉伯世界”是一個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千米、人口超過4億、包括二十多個國家的廣大含義,所以不管是共和國、還是想在中東地區插上一手的其他國家,都對阿拉伯世界的“統一大業”不太感冒,甚至刻意迴避。
共和國在猶太人問題上徘徊不前,與阿拉伯人的關係最為密切。
說的直接一點,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阿拉伯人問題,也就是在不激怒阿拉伯人的前提條件下阻止阿拉伯國家統一到一個政府之下,將猶太人趕出中東地區對共和國、以及其他任何大國都沒有好處可言。
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