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5部分(1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更重要的是,共和國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

在此情況下,要共和國公民節衣縮食,幫助不久前還是敵人的美國進行重建,恐怕就算裴承毅有著崇高的威望,也沒有辦法說服共和國公民吧。

受此影響,必須用一個折中的辦法幫助美國進行戰後重建。

為波多黎各人支付鉅額遷徙補償金,就是共和國當局找到的折中辦法。

不管怎麼說,絕大部分共和國公民並不清楚波多黎各與美國的關係,甚至沒有幾個共和國公民能將“波多黎各”與一座島嶼聯絡起來,而不是把它當成某種快餐、或者是某種西方奢侈品。

共和國支付給波多黎各人的12000億安置費用,在美國的戰後重建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因為這些錢是透過消費、建設等方式直接流入市場的,所以對經濟發展產生的拉動效應相當於50000億元的政府直接投資,如果算上航運、物流、資源開採、人員流動等等因素帶來的影響,則相當於80000億元的政府直接投資。戰後,一些西方機構甚至認為,共和國透過“波多黎各大遷徙”注入的資金相當於10萬億政府直接投資。更重要的是,這些投資並不是沒有回報。

美國經濟迅速復甦,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幫助共和國、以及以共和國為核心的集約集團走出了困境。

原因很簡單,美國復甦所需要的資源與投資主要來自共和國與集約集團。

隨著美國市場復甦,得益最多的就是共和國的民間資本。要知道,整個戰爭期間,共和國當局透過發行戰爭國債、戰爭債券、戰爭信貸等等方式,募集了大量資本,而這些資本在戰後都將陸續償還。也就是說,戰爭期間,共和國的企業家都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而戰爭結束之後,共和國的企業家就得為鉅額資本找出路了。在此情況下,一種合適與合理的投資方式比什麼都要寶貴,而一個旺盛的市場,且註定會發展壯大的市場,自然是最合理的投資目的地。

美國,正是這樣一個市場。

根據戰後解密的一份資料,當時共和國當局估計美國戰後重建的市場規模高達150萬億元。

因為沒有能夠充分估計到美國的抵抗意志(這份資料出現的時候,美國正處於戰略大潰退期間),所以沒有對美國遭受到的戰爭破壞做出全面評估。也就是說,嚴重低估了美國戰後重建的市場規模,即便是150萬億元,也足夠共和國的資本家忙活幾十年,並且在這幾十年間賺得盆滿缽滿了。

由此可見,幫助美國進行戰後重建,實際上就是在為共和國的資本開拓一個新的市場。

很顯然,讓波多黎各人自由選擇去留,絕不僅僅是民主抉擇那麼簡單的事情。

在得到經濟利益的同時,共和國當局也需要為此承擔更多的政治麻煩。這其中,最大的麻煩就是如何安置那些不願意離開的波多黎各人。

戰爭爆發的時候,波多黎各的登記人口超過500萬人,除掉戰死的、以及在戰爭期間前往美國的,戰後還有大約450萬人,其中320萬人選擇前往美國。也就是說,還有130萬波多黎各人留在了島上。

雖然比起近千萬的猶太人,130萬波多黎各人不算多,但是從法理上講,這些波多黎各人才是波多黎各的主人,因此他們的利益在猶太人之前。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這些波多黎各人的利益要求,波多黎各將變成第二個巴勒斯坦。

問題就在這裡,共和國會安心解決這個問題嗎?

事實證明,共和國當局不打算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真正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原因很簡單,一個猶太人控制的波多黎各就不是波多黎各了。

從政治層面出發,控制猶太人國家的最好辦法就是為這個國家制造麻煩,讓其不得不依靠大國的幫助。以色列能夠成為美國的附庸國,並且在上百年內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頭號打手,就是因為以色列有很多麻煩,不得不依靠美國。

最初的時候,共和國也想扶持一個必須依靠共和國的猶太人國家。

問題是,共和國當局把這個問題想得太簡單了,不管怎麼說,猶太人是西方民族,而且是西方最核心的民族,文化上的差別使猶太人不可能成為共和國的盟友,更不會心甘情願的聽從共和國的調遣。

歐洲在猶太人問題上咬著不放,就與此有關。

不能控制與利用,就只能打壓與牽制。

如果將整個波多黎各交給猶太人,誰也不能保證,50年後,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