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5部分(3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歐洲也不希望在身邊出現一個強大的阿拉伯國家。

要知道,阿拉伯世界不僅僅包括中東與海灣地區,還包括北非、甚至歐洲巴爾幹半島的部分地區。也就是說,如果阿拉伯世界出現了一股走向統一的向心力,歐洲也將成為受害者。

萬幸的是,在這個問題上,歐洲與共和國有著共同利益。

《開羅協議》中,一個最為重要的條款就是共和國承諾不再支援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

作為補償性協議,歐洲將支援成立一個“泛阿拉伯國家聯盟”。

顯然,這兩條協議,絕對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有人認為,這是阿拉伯世界分裂的導火索,也有人認為,這是中東亂局的開始,還有人認為,這是戰後世界動盪的根源,更有人認為,這是東西方鬥法的結果。

不管怎麼說,這是兩條霸權協議,是兩條根本沒有顧及到阿拉伯人利益的霸權協議。

表面上看,共和國受到歐洲的壓力,被迫做出讓步,以犧牲阿拉伯人的利益,換取自身利益。反過來看,也可以認為是歐洲為了幫助猶太人,不得不在阿拉伯人的問題上向共和國做出妥協。

可以說,雙方都不想擔責。

在雙方都想推卸責任的情況下,得到的結果是雙方都得承擔責任。

說得不客氣一點,這兩份協議,足以讓4億多阿拉伯人心灰意冷。

當然,在這兩條公開的協議後面,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毋庸置疑,共和國與歐洲已經在此基礎之上,針對“去以色列”之後的中東地區、乃至整個泛阿拉伯的區的勢力範圍做了規劃。

根據一些沒有得到證實,也許永遠也無法得到證實的訊息,早在《開羅協議》簽署之前,共和國與歐盟就達成了一份至關重要的秘密協議,對歐亞非大陸交匯處的勢力範圍做了明確劃分。

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將是歐洲的傳統勢力範圍,也就是說,大戰結束之後,共和國將從摩洛哥撤軍(因為直布羅陀要塞不屬於北非地區,也不屬於阿拉伯國家,所以共和國沒有答應從直布羅陀要塞撤軍),將該地區的主導權交給歐洲。作為回報,歐洲將承諾不向北非地區擴張,即不吸收北非國家加入在戰後成立的“大歐州國”。

約旦以東的西亞地區,將是共和國的傳統勢力範圍。因為歐洲在該地區沒有駐軍,所以該地區的戰後規劃完全由共和國做主,歐州要做的,只是接受與承認共和國在該地區的所作所為。作為回報,共和國承諾在不涉及國家主權的領域,比如經濟、貿易等方面,與歐洲共享西亞利益。

從埃及到約旦,將是共和國與歐洲的勢力緩衝區。

事實上,這也就是所謂的“泛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核心地區。

雖然與共和國戰前規劃相比差了許多,畢竟敘利亞與伊拉克都被排除在了這個核心地區之外,而埃及本身又有很強的獨立自主意識,所以共和國在“泛阿拉伯國家聯明”的影響力肯定不會大到哪裡去,至少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但是埃及一直嚴守中立,而且一直在利用共和國對抗歐洲在北非地區的擴張行動,所以只要歐洲不做得太過分,“泛阿拉伯國家聯盟”肯定成為一個框架組織,不會有多大影響力。

因為歐洲也懼怕一個強大的阿拉伯國家,所以共和國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說得直接一點,這份秘密協議的最大受害者就是阿拉伯世界。準確的說,是除了埃及之外的其他阿拉伯國家。

因為根本利益得到了保障,所以共和國與歐洲都是受益者。

大戰期間,埃及保持中立,並不是戰勝國,而在大戰後卻得到了最大的好處,成為了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國家,毫無疑問,埃及得到了好處,而且還是巨大的好處。與之相比,敘利亞與伊拉克是戰勝國,而且為戰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換來的卻只是一些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虛名。

不說與埃及比,就連作為戰敗國的摩洛哥都比不上。從這個角度出發,阿拉伯世界不在戰後分裂才是怪事。

明白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戰後的阿拉伯世界會成為動盪的根源。

作為最強大的阿拉伯國家,埃及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出賣其他阿拉伯國家。雖然在大戰結束之後,埃及在中東地區與北非地區的地位得到了共和國與歐洲承認,並且被公認為地區強國,還得到了如同約旦、巴勒斯坦這樣的阿拉伯國家的認同,但是埃及的影響力也僅僅侷限在這個小小的三角地區。

從某種意義上講,歐洲在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