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8部分(3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比較固定的伴隨式護航,即執行伴隨船隊活動的護航任務的時候,反潛護衛艦的這些缺陷還不是很突出,特別是在對付敵人的小型攻擊潛艇的時候,大部分時候都能佔據上風,但是在執行擴大性護航任務,比如到特定海域圍剿敵人的潛艇艦隊,或者在特定的海域伏擊航渡中的敵艇,反潛驅逐艦的這些效能缺陷就非常的明顯了,某些時候甚至非常致命。比如在2059年8月份,共和國海軍組織了一次代號為“爪窪虎”的重點反潛行動,參與該行動的24艘反潛護衛艦損失了7艘,其中4艘被美軍巡邏機發射的反艦導彈擊沉,另外3艘則被美軍大型攻擊潛艇擊沉。

可以說,反潛護衛艦的這些缺點是很難改變的,準確的說,在以控制造價、便於大批次建造的前提下,基本上沒有辦法全面提高反潛護衛艦的綜合作戰能力。說得直接點,如果不是考慮到成本因素,共和國海軍完全沒有必要建造專用的反潛護衛艦,只需要大批次建造反潛驅逐艦就行了。

問題也在這裡,提高反潛護衛艦的綜合作戰能力並不划算。

歸根結底,反潛護衛艦屬於“消耗類”戰艦,即建造數量巨大,損失也非常驚人。根據共和國海軍的相關記錄,大戰期間建造的2000多艘反潛護衛艦的平均服役壽命僅僅只有12年,而其他戰艦的平均服役壽命均在20年以上,部分大型戰艦的平均服役壽命更是超過了30年。由此可見,如果為了追求綜合能力而提高反潛護衛艦的排水量,也就會增大反潛護衛艦的建造成本,從而浪費寶貴的戰爭資源。雖然在2061年初開工建造的第二代反潛護衛艦的綜合作戰能力有所提高,比如裝備了32枚射程高達1000千米的重型反艦導彈、擁有一套能夠同時攔截數十個目標的綜合防空系統,但是為了控制成本,該型反潛護衛艦也沒有配備可控聚變反應堆,仍然由複合蓄電池供電與艦隊電能輸送系統,因此獨立作戰能力仍然非常有限。

問題是,反潛作戰中需要一些綜合作戰能力強大的反潛戰艦。

早在大戰爆發前,海軍就明確了在反潛護航作戰中,護航艦隊裡至少得有1艘具備有限綜合作戰能力的大型戰艦。受此影響,在大戰爆發前,共和國海軍調整了造艦計劃,不再建造噸位較小的反潛護衛艦(當時共和國海軍航母戰鬥群裡的反潛主力是護衛艦,而不是驅逐艦),而是改用噸位大得多的反潛驅逐艦。更重要的是,共和國海軍在戰前建造的反潛驅逐艦都是按照“艦隊領艦”的標準建造的,即都具備比較完善的艦隊指揮能力,能夠在必要的時候透過增添旗艦模組來充當型艦隊的旗艦。當然,在綜合作戰能力反面,排水量大得多的反潛驅逐艦可以透過更換任務模組來獲得更加完善的作戰能力。事實上,共和國海軍一直沒有降低反潛驅逐艦的建造工作。

到2060年初,隨著新一代多用途驅逐艦服役,共和國海軍開始有計劃的將反潛驅海艦派往印度洋,增強印度洋上的反潛力量。千萬別小看這60艘反潛驅逐艦,如果將其編入護航艦隊的話,即便1支艦隊需要2艘驅逐艦,也能與180艘反潛護衛艦組成30支艦隊,然後以分段護航的方式,掩護60支船隊,即大約3000艘商船。更重要的是,如果這60艘反潛驅逐艦用來執行重點反潛任務,能在美軍潛艇活動頻繁海域設定10個重點反潛區,加強對美軍潛艇的絞殺力度。

事實上,在絕大部分時候,最有效的反潛武器就是潛艇,特別是更加先進的潛艇。

在2058年與2059年間,共和國海軍擊沉的美軍潛艇中,大約6成是被派去專門執行反潛任務的攻擊潛艇的戰果,水面艦艇只佔2成,另外2成是反潛巡邏機的戰果。更加重要的是,在這兩年中,在印度洋上執行反潛任務的攻擊潛艇只有32艘,數量遠遠少於反潛戰艦與反潛飛機。這也很好理解,反潛戰艦的大部分任務都是護航,即掩護船隊,而在護航行動中,反潛戰艦存在的主要價值是阻止敵潛艇發起攻擊,而不是消滅敵潛艇。也就是說,只要能夠讓船隊在遭到攻擊前到達目的地,護航任務就算成功。受此影響,護航戰艦很少在大洋上與敵潛艇周旋,往往在驅逐了敵潛艇之後藉助速度優勢主動脫離戰鬥。與之相比,反潛潛艇的任務就要直接得多,可以說,沒有一艘潛艇適合執行護航任務,絕大部分時候,執行反潛任務的潛艇都是根據情報到船隊途徑的航線上埋伏下來,等著敵潛艇出現,然後在敵潛艇偷襲船隊的時候偷襲敵潛艇。在反潛護航戰術得到完善之後,護航戰艦與反潛巡邏機還會將敵潛艇向己方潛艇設定的埋伏圈裡趕,以增大擊沉敵潛艇的機率。由此可見,反潛潛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