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共和國海軍都得優先保證主力艦、特別是“漢”級主力艦的建造工作,確保在次年獲得絕對兵力優勢,為進軍夏威夷群島提供物質基礎,也就沒有辦法建造更多的護航戰艦,甚至因此影響到了潛艇的建造工作。
不管怎麼說,這一情況在2060年出現了轉變。
準確的說,在2059年下半年的時候,轉機就出現了。
正是因為在太平洋戰場上,雙方在馬里亞納群島爭奪戰中僵持不下,持續數個月的海上消耗戰嚴重削弱了美國海軍的戰鬥力。更重要的是,受此影響,美國海軍加強了第三潛艇戰隊(總部設在澳大利亞東部的布里斯班,主要負責西南太平洋方向上的破交與反潛作戰行動)與第五潛艇戰隊(總部設在珍珠港,大部分潛艇以中途島為基地,主要負責西太平洋方向上的破交與反潛作戰行動),在西太平洋上投入了更多的潛艇,用來絞殺從那霸到塞班的海上航線,阻止共和國陸戰隊向前線增兵,同時迫使共和國海軍將更多的小型戰艦用在後方護航上,而不是用在前線與美軍拼消耗。如此一來,第九潛艇戰隊遭到削弱(根據美軍的作戰記錄,到2059年底的時候,雖然第九潛艇戰隊的潛艇總量增加到了200艘以上,但是其中的大型攻擊潛艇僅有9艘,比2059年初減少了六成。因為小型攻擊潛艇只具有對付水面艦船的能力,所以單獨執行破交任務的時候,很容易遭到對方潛艇的攻擊),美國海軍在印度洋戰場上的破交力度自然降低了不少。
當然,主要因素還是在共和國海軍身上。
經過2058年的“慘淡經營”之後,共和國海軍在2059年初成立了“印度洋反潛護航作戰司令部”。這個獨立於戰區司令部,由海軍司令部直接指揮的機構的任務只有一個,即如何提高印度洋上的反潛作戰效率,切實保護航線上的數千艘商船(當時在印度洋航線上的商船多達5000餘艘,其中七成是共和國的船隻,另外三成中大部分也是集約集團成員國的船隻)。該司令部成立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前面一年的反潛作戰進行總結,找出問題所在,並且找出更有效的反潛戰術。經過半年的努力,數百名潛艇戰專家,即司令部的參謀總結出了幾條非常寶貴的經驗,並且由此誕生了幾種行之有效的反潛戰術,比如採用分段護航的方式來提高護航戰艦的作戰效率,在潛艇伏擊高發海域設定固定的反潛巡邏區來遏制敵潛艇的襲擊行動,與天軍配合打擊敵潛艇基地來降低敵潛艇的作戰效率,在敵潛艇的往返航線上部署專門執行反潛任務的潛艇艦隊來偷襲敵潛艇等等。
這些戰術在2059年下半年陸續用在了實戰上,並且受到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從某種意義上講,2059年下半年的戰況與美國海軍的巨大投入有最大關係。
拿美軍潛艇的作戰交換比來看,就能發現關鍵所在。2058年,美軍潛艇在破交作戰中的交換比為36、即平均擊沉36艘艦船損失1艘潛艇,而到了2059年上半年,這一比例仍然保持在32左右,到了2059年下半年則迅速降低到了21。如果看噸位交換比,即損失的潛艇與擊沉的艦船的噸位之比,美軍潛艇在2058年為128,在2059年上半年為142(因為共和國批次建造的大型運輸船在2059年初批次服役,運輸船的平均噸位提高了不少,所以這個數字反而有所提高)。到2059年下半年就只有84了。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巨大的兵力投入,美國海軍根本不可能在2059年取得擊沉2000多艘商船的戰績,更不可能將共和國海軍逼到不得不增強反潛兵力投入的地步。
得益於前期的準備工作,特別是總結出來的各種反潛戰術,到2060年的時候,也就是共和國的戰爭潛能全部發揮出來,反潛護航戰艦與潛艇的建造速度達到了“流水線”級別的時候,美國潛艇在印度洋上的快活日子基本上到頭了。
僅在2060年第一季度,共和國海軍向印度洋增派的反潛護航戰艦就超過了2059年全年,高達240艘。在這些戰艦中,除了按照戰時標準建造的反潛護衛艦之外,還有60艘大型反潛驅逐艦。
增派大型反潛驅逐艦,就是印度洋反潛護航作戰司令部提出的建議。
與小型攻擊潛艇一樣,根據戰時情況建造的反潛護衛艦存在非常明顯的效能缺陷,比如任務能力單一,只具備有限的制海與防空能力,如果遭遇敵艦與敵機,自保都是個非常大的問題。某些情況下,就算遇到的是敵人的大型攻擊潛艇,也需要出動好幾艘護衛艦才能將其驅離船隊。在活動範圍相對有限,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