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8部分(1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也與共和國的全球戰略有關。從根本上講,共和國當然不願意按照歐州的提議,把上千萬猶太人放到加勒比海與拉美地區,而是應該放在東方,即靠近共和國的地方,只有這樣,共和國才有能力控制這個主導了西方文明、控制了西方財富的民族,並且以此控制整個西方文明。

受此影響,共和國當然不希望在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之前打贏中東戰爭。

從戰後公佈的一些資料來看,當時共和國當局已經將打贏中東戰爭的最後期限由當年年底延遲到了2062年6月底,即延遲了半年。

事實上,戰爭打到這個時候,在什麼時候打贏中東戰爭,以及以何種方式打贏中東戰爭對整個戰局的影響已經不是很大了,畢竟共和國陸軍有足夠的兵力開闢新的戰線,共和國也有足夠的生產能力支援新的進攻方向,加上共和國海軍在太平洋上大獲全勝,有能力進軍大西洋,所以共和國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104章 戰略轉折點

共和國在中東戰場的不作為,並不等於在其他戰場上沒有進展。

在2060年與2061年,除了太平洋戰場與中東戰場之外,印度洋戰場與非洲戰場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兩個“次主要”戰場,而且也是戰爭雙方爭奪最為激烈,戰鬥打得最為殘酷的戰場。更重要的是,印度洋戰場與非洲戰場相互關聯,具有很大的互動性,使得局勢格外複雜。萬幸的是,在這兩個戰場上,占主導地位的都是以共和國為首的集約集團,以美國為首的西約集團基本上在疲於奔命。

從重要性講,印度洋戰場肯定排在非洲戰場的前面。

根據共和國當局的統計,戰爭前兩年(指的是美國參戰後的前兩年,即從2058年初到2060年初)在印度洋上被西約集團潛艇擊沉的商船與運輸船(大部分運輸船實際上就是海軍的快速運輸艦)高達3184艘、總量超過1億5000萬載重噸,因此損失的物資高達1億2000萬噸,犧牲船員12000餘名,這還沒有算上損失的護航戰艦,以及在印度洋上執行作戰任務的戰艦。如果按照噸位計算的話,在印度洋上被擊沉的艦船佔到了共和國在戰爭前兩年內損失總量的75%。

由此可見,對共和國來說,確保印度洋航線的安全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事實上,早在2059年,共和國海軍就將印度洋當成了“潛艇戰重災區”,將當年建成服役的護航戰艦的大部分都派往印度洋,組建10多支護航艦隊,為北印度洋各條航線上的船隊提供直接保護;並且在北印度洋上建立了多處反潛支援中心,用數百架反潛巡邏機與海上巡邏機來加強各條航線上的反潛力度;還在印度洋上部署了30多艘大型攻擊潛艇,組成了專業的“獵潛潛艇艦隊”。問題是,在兵力相對有限,需要保護的範圍又過於廣闊的情況下,共和國海軍的這些舉措並未收到明顯的實際效果。

更重要的是,美國海軍也在2059年加強了潛艇投入,比如在澳大利亞西部的卡那封成立了第九潛艇戰隊(為了使這裡成為潛艇活動中心,美國還在參戰後,投入巨資挖通了從沙克灣到麥克勞德湖的地下水道,讓潛艇能夠進入麥克勞德湖躲避共和國的遠端巡邏機與戰略轟炸機),將部署在印度洋的潛艇數量陸續增加到100艘以上(到2059年年底,在印度洋上活動的美軍潛艇超過200艘),並且組建了數支“狼群艦隊”(即由大型攻擊潛艇率領數艘小型攻擊潛艇的破交艦隊),專門圍剿北印度洋上的共和國船隊。

總而言之,在共和國海軍加強了投入的情況下,印度洋戰場上的局面並未出現太大的改觀,反而因為美國海軍持續投入大批小型攻擊潛艇,使得船隻損失率直線飆升。根據共和國當局的統計,按照載重噸計算的話,2059年損失的船隻是2058年的4倍,即便按照損失率(即損失的船隻數量佔在航船隻數量的比例)計算,2059年也是2058年的2倍多。由此可見,共和國海軍的投入沒有收到效果。

換個角度看,主要原因也不在海軍身上。

要知道,2059年算得上是太平洋戰爭最關鍵的一年,雖然在整個下半年間,共和國海軍都在馬里亞納群島南部打醬油,沒有發起有規模的戰略進攻,但是從整個戰局看,正是因為共和國海軍在馬里亞納群島方向上的行動牽制了美國海軍,才為進軍西南太平洋,也就是發起第二輪戰略進攻打下了基礎。在這個大背景下,就算共和國海軍知道北印度洋航線非常重要,也不大可能向印度洋增派反潛力量。更重要的是,整個205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