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雷在預算權上做出讓步,以便今後更大規模的削減海軍開支。但是到2047年,裴承毅以安全副總理的身份再次簽署了該財年度的國防預算,海軍軍費連續第11年蟬聯各軍兵種之首後,再也沒人認為,裴承毅會拿海軍建設開玩笑。
從某種意義上講,裴承毅被認為是“偉大的軍事家”,而不是“偉大的將軍”,與他開明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關係。
事實上,裴承毅能夠在短短5年之內理順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關係,並且在第二次出任國防部長的時候就超過新任總參謀長,成為共和國頭號軍人,就與他積極支援海軍建設有很大關係。
裴承毅支援海軍建設的理由很簡單:漫長的週期性。
雖然早就有人認為,“第四軍”(因為陸海空是大部分國家的常備軍種,而陸戰隊只在少數國家是軍種,在大部分國家都是兵種,所以隨著共和國、美國、俄羅斯、歐盟將天軍升級為獨力軍種,天軍就有了這個綽號)的建設週期最短都超過20年,如同“瓊樓”這樣的超大型航天工程的建設週期更是在35年以上,而在月球上建造永久性移民基地的週期更是長達半個世紀。比如共和國在2032年正式啟動“廣寒工程”,在月球上建立供1500名科研人員居住與工作,具有自我建設能力的永久性基地;分4個階段實施,用時大約50年的前3個階段分別進行可行性研究、外層空間中轉基地建設與基礎建設,最快要到2080年才能進入第4個階段,也就是向月球基地運送移民。但是天軍在短期內還難以成為決定性的軍事力量,所以很難獲得與海軍同等的戰略地位。
用裴承毅跟秘書東方聞開玩笑時的話來說,他不得不繼續林嘯雷沒有完成的事業,不然前期的巨大投入全都打了水飄。
事實上,林嘯雷能夠在海軍獲的如此高的認同,與他的貢獻密不可分。
可以說,在把大權交給裴承毅之前,林嘯雷已經做好了一切該做的事情,讓裴承毅別無選擇,只能繼續推進海軍建設。
當然,裴承毅的唯一選擇就是制止海軍的盲目擴張計劃。
正是如此,2042年之後,海軍的建設以消化成果為主,或者說為眾多計劃收尾。
毋庸置疑,在海軍的眾多計劃中,航母絕對排在首要位置上,甚至可以說是海軍建設的核心專案。
如果說,在10年代建設“共和國”號航母、在20年代初建設“華夏”級航母、在20年代末建設“北京”級航母的時候,共和國海軍內部仍然對發展方式存在分歧,即要不要仿照美國海軍,以航母為核心打造海軍艦隊,那麼在30年代初建造“上海”級航母、在30年代末建造“重慶”級航母的時候,在林嘯雷的主持下,共和國海軍明確了發展方式,即確立了以航母為核心的發展模式。2041年的中東戰爭更是給了共和國海軍當頭棒喝,美國海軍用兩支3航母戰鬥群就撐起了半邊天,而共和國海軍卻因為實力不濟,沒能像印度戰爭那樣做出重大貢獻。
事實上,早在中東戰爭之前,林嘯雷就發現了共和國海軍的不足。
2037年剛剛當上總參謀長的時候,林嘯雷就啟動了“重慶”級航母的建造工程,並且連續5年在該專案上投入巨資。
可以說,“重慶”級航母就是共和國海軍的希望。
這種原先被確定了“北京”級航母的第三批次(第二批次為3艘“上海”級航母),沒有多少新意的超級航母在30年代前5年經歷數次修改,最終在林嘯雷手裡(2035年進入總參謀部的時候)被徹底雅翻,演變成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超級航母,足以說明“重慶”級航母的重要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重慶”級確實是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超級航母。
“重慶”級在2040年定型時,標準排水量已經由最初時的90000餘噸提高到17500餘噸,幾乎番了兩倍,導致排水量劇增的主要原因就是採用了“雙側斜通甲板”與“全封閉式艦體結構”。
“雙側斜通甲板”容易理解,就是在艦島兩側各有一條供艦載機降落的斜角甲板(甲板前端設有彈射器,因此也可以是起飛區),並且將原先設在艦島前方的起飛區擴大,以容納更多的彈射器,而在艦島後方兩條斜角甲板之間則是艦載機的停放區,並且用來佈置通往機庫與彈藥庫的升降機(在艦島兩側與降落區的前端也設有升降機)。因為採用了三體衝浪船型,艦體的主要部分都在海面之上,而且最大航行速度達到了創紀錄的70節,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空氣阻力(70節相當於每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