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為強大的技術儲備,國防部才會把陸軍最重要的、而且很有可能是投入最大的專案交給中航集團。
按照外界估計,空中作戰平臺專案的開發進度比官方公佈的要快得多。
美國的幾家諮詢機構就認為,早在2047年,第一批樣機就交付給了共和國陸軍的測試部隊,並且在共和國西北地區的某秘密基地進行了全面測試。一切順利的話,在2050年初就能完成所有工程測試,在2052年之前完成量產準備。只要共和國陸軍的採購經費能夠獲得全體代表大會支援,就能在2055年之前採購足夠裝備3個戰鬥單位的新式飛行器,中航集團也能在這個時候完成大規模工業生產準備。
當然,也有部分新聞媒體與評估機構認為,該專案最快能在2055年進入量產階段。
由此可見,因為共和國當局不肯公佈更多的訊息,中航集團也守口如瓶,加上情報安全部門的保密工作非常到位,所以外界根本就不清楚該專案的進展情況。因為共和國在10多年前就實現了國防資訊公開化,除了極個別的秘密軍事專案之外,其他大部分主戰裝備的開發專案都會及時向社會公開,不會刻意保密,所以很多西方媒體據此認為,共和國正在透過一場軍事革命為世界大戰做準備。
顯然,這種說法有點過頭。
作為總參謀部的要員,而且是陸軍所有重大專案的參與者與決策者,袁晨皓非常清楚“空中作戰平臺”的真實情況。
問題不是技術是否過關,也不是設計是否成熟,而是價格是否合理。
與美國諮詢機構的猜測一樣,樣機很早就交付給了陸軍,地面靜力試驗在2046年下半年就開始了,飛行試驗則是在2047年上半年開始的。到2048年底,所有設計階段的測試工作均已結束,中航集團的設計團隊將根據測試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小範圍修改,在2050年初就能拿出定型方案。按照工程安排,中航集團產品部也在這個時候與共和國國防部進行定價談判。與以往的裝備開發專案一樣,中航集團要求在之前的協議價上增加33%,將單價提高到12億元人民幣,並且由陸軍承擔大約2400億元的額外開發費用。如此一來,在維持600架的採購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單價將高達16億元,是上一代的2倍,即便扣除通貨膨脹,也是上一代的1。6倍。
不管怎麼說,國防部不可能接受如此高的單價。
當然,談判也不是沒有進展。中航集團的真正要求不是加價,也不是讓陸軍分擔額外的開發費用,而是希望國防部能夠在出口管制上有所作為。可以說,只要共和國當局能夠放鬆出口管制,中航集團甚至能以成本價把新式作戰平臺賣給共和國陸軍。
問題是,共和國當局不大可能在2050年之前放鬆出口管制。
如此一來,談判就得拖下去。空中作戰平臺的量產工作很有可能推遲到2050年之後。
當然,這也不見得是壞事。因為除了陸軍要換裝,其他幾大軍兵種也要換裝,而且緊迫性一點都不在陸軍之下。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34章 超級航母
如果說陸軍在2042年後的擴張性發展是在彌補之前的缺失,那麼海軍在2042年後的穩健性發展就是在消化之前的成果。
作為共和國第一位成為總參謀長的海軍上將,林嘯雷在共和國海軍的地位,堪比英國海軍的納爾遜、德國海軍的提爾皮茨、美國海軍的尼米茲與前蘇聯海軍的戈爾什科夫。沒人會懷疑他為共和國海軍做出的偉大貢獻,用一位美國同行的話來說,正是在林嘯雷的擔任海軍司令與總參謀長期間,共和國海軍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支能夠與美國海軍分庭抗禮的全球性海軍。
可以說,這個評價一點都不為過。
當然,海軍建設少不了裴承毅的功勞。
2042年,裴承毅出任國防部長後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推動軍事改革,而是簽署了由總參謀部提交的該財年度國防預算,其中海軍軍費佔比高達23%,再次創下新高。以當時的情況,李存勳想方設法的說服顧衛民,把該財年度國防預算的決策大權交給裴承毅,肯定希望裴承毅藉此機會調整國防預算,鞏固他的部長地位。也就是說,裴承毅完全有理由削減鉅額海軍開支,將數以千億計的軍費開支用到更重要的地方,比如加快天軍建設速度。裴承毅沒有這麼做,反而完全採納了由林嘯雷起草的預算計劃。雖然很多人認為,裴承毅此舉的目的是為後面的大反擊做準備,透過當年的國防預算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