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塊麵積不到100萬平方千米的戰場上,雙方投入的兵力超過了1000萬!
這是個什麼概念?
要知道,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上,雙方投入的總兵力也就2000多萬(不包括在戰爭初期被德軍殲滅的數百萬蘇軍,以及雙方動員的敵後武裝力量),高蘇德戰場的總面積將近600萬平方千米。
更重要的是,這只是雙方在中東戰爭的第一階段,也就是幾個月之內投入的作戰部隊。
相對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持續了將近4年,如果按照單位時間在單位面積內投入的作戰人員來衡量的話,中東戰爭第一階段的兵力密度是蘇德戰爭的20倍,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歷史上兵力密度最大的一場戰爭。
當然,實際情況沒有這麼“糟糕”。
在巨大的兵力投入背後,是同樣巨大的前後兵力對比,即前線作戰部隊與後方勤務部隊的兵力比。即便按照比較誇張的估計,西約集團聯軍的這個資料在0。2左右,即大約5名勤務人員支援1名戰鬥人員。由此可以算出,西約集團聯軍投入的900萬大軍中,至少有750萬後勤人員。即便考慮到前線部隊的傷亡率遠遠高於後勤保障部隊,即150萬作戰部隊不可能同時在戰線上作戰,因此巔峰時期的參戰人員不可能達到900萬,西約集團聯軍後勤保障部隊的兵力也在650萬到700萬之間。
因為西約集團聯軍背靠地中海作戰,即地面後勤線相對較短,而海運效率遠遠超過了陸運,加上大部分海運船隻的船員都是平民,而不是軍人,所以在前後兵力對比上,西約集團聯軍佔了大便宜。
可以說,這也是集約集團聯軍的總兵力要比西約集團聯軍多出200多萬的原因。
受漫長的地面後勤線影響,集約集團聯軍的前後兵力對比肯定在0。1以下,在某些區域性戰場,比如北方的庫爾德斯坦戰場上,這一比例甚至在0。05左右。保守估計,參戰的1100多萬官兵中,在前線作戰的不會超過150萬,而且任何時候的前線作戰部隊總兵力都不會超過100萬。這一點,從共和國陸軍投入的兵力就看得出來。雖然在中東戰爭的第一階段戰鬥中,共和國陸軍投入了200萬大軍,但是除掉各戰鬥單位的後勤保障部隊、增強的支援部隊之後,實際作戰兵力僅有120萬。而這些兵力是陸續到達戰場的,因此在任何時候,共和國陸軍在前線的作戰部隊都不會超過100萬,甚至不到80萬。算上幾個盟國的主力部隊,前線主戰部隊在100萬到150萬之間是個比較可信的估計資料。
照此計算的話,中東戰場上的兵力密度並沒有大到連轉圜空間都沒有的地步。
對比16年前的中東戰爭,雖然交戰雙方投入的前線作戰部隊多了近2倍,但是考慮到戰爭的強度、戰線的長度、波及的範圍、以及同時在南北兩個方向上開打,兵力密度隨之增加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雙方都是在戰役期間陸續增兵,而不是從一開始就投入這麼多部隊。
可以說,這也正是中東戰爭的最大問題。
前面已經提到,戰役開始的時候,美軍投入(包括已經從美國出發、正在趕往前線的增援部隊的地面部隊)在32萬到35萬之間,而共和國的前線作戰部隊大約15萬,算上各自盟國的主力作戰部隊,雙方在戰役開始時投入的地面部隊總量不會超過100萬。與2041年的中東戰爭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重點有所不同。
當年,在裴承毅的巧妙應用下,北方戰線成為主戰場(這也是美軍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地理環境相對優越的南方戰線反而受到冷落。
吸取教訓之後,杜奇威從一開始就將南方戰線定為主戰場,即把主力放在以色列與戈蘭高地,集中優勢兵力打垮敘利亞與伊拉克這兩個共和國的鐵桿盟國,並且從黎巴嫩北上掃蕩地中海東部沿海地區,解除東地中海航線受到的威脅,將南北戰線連為一片。北方戰線上則以積極主動的戰術進攻穩住戰線,利用小亞細亞的複雜地形、以及在過去10多年間構建的戰略防線,擋住共和國軍隊西進的步伐。按照杜奇威的計劃,在順利擊敗敘利亞與伊拉克之後,美以聯軍還將向伊朗進軍,並且讓海灣地區的幾個親華國家改變立場。此舉的根本意圖是實現戰略大迂迴,即透過伊朗北上高加索,再與土耳其聯合北上進入黑海,迫使共和國放棄烏克蘭方向上的進攻行動,把重點放在高加索與黑海防線上。從戰略局勢看,只要美軍能夠把戰線推進到兩河流域的東面,共和國就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