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選擇,只能讓大陸戰場上的南部集團向高加索方向轉移。因為裴承毅將大陸戰場分成了南北兩個集團,所以有人認為,在中東戰爭打響之前,共和國元首就做好了輸的思想準備。
果真如此的話,那就太小看裴承毅了。
在不對稱戰爭理論大行其道的當下,戰爭絕對不是在某個戰場上與敵人對著幹,而是從對自身有利的角度出發,在自己選擇的戰場上作戰。可以說,這種不對稱的作戰思想使戰爭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不對稱的戰爭思想也正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最大特色。
如同美軍希望在敘利亞沙漠中縱橫馳騁一樣,共和國軍隊的首要目的是打敗土耳其。
從共和國的角度出發,只要能夠守住庫爾德斯坦,用敘利亞與伊拉克交換土耳其都是非常划算的買賣。原因很簡單,佔領土耳其,等於獲得了前往希臘的地面交通線,而丟掉敘利亞與伊拉克之後,東邊還有伊朗。事實證明,美軍就算進攻伊朗,也很難在短期內擊敗這個曾經戰勝過美軍的國家。如果考慮到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對在場戰爭的態度。即美國拉攏以色列攻打敘利亞與伊拉克,對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世界造成的影響,共和國更有理由把主戰場選在北面,即在伊斯蘭世界將美國當成頭號敵人的時候,以相對低調的辦法佔領同樣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
由此可見,共和國選擇了北攻南守的戰略。
雖然俗話說有多少米做多少飯,也就是量力而為,但是在世界大戰中,只要沒有超過國家的承受能力,往往是反過來的,即在訂下目標之後,再決定需要投入多少力量。對於兩個巳經發動起來的超級大國,打一場規模浩大的中東戰爭肯定沒有超過國力。考慮到在中東地區,兩個超級大國都有盟國,而且是實力不算太弱的盟國,所以兩個超級大國更有理由先定目標,再做計劃。
從雙方的目標來看雙方的投入,就能發現問題在哪了。
這次首先說共和國。根據戰後獲取的資料,以及共和國當局在中東地區的部署,均可證明,裴承毅早就做出了讓敘利亞與伊拉克承受大部分戰爭損失的決策(這也對戰後的世界局勢,特別是阿拉伯世界與共和國的關係產生了巨大影響,即用敘利亞與伊拉克作為擋箭牌,讓西約集團聯軍在跨越上千千米的戰線之後,還得應付這兩個阿拉伯國家數千萬國民的奮起反抗。別忘了,30多年前,美軍還佔領著伊拉克,所有年紀在40歲以上的伊拉克人都不會忘記那段屈辱歷史。
為了推行這一戰略,早在2042年,共和國當局就以幫助伊拉克建設獨立自主的國防力量為由,以合資的方式,在伊拉克開辦了多家軍火企業,扶持了一大批伊拉克軍火商。經過10年發展,伊拉克的軍火產業已經大有起色,而伊拉克的軍火商也成為最有影響的利益集團。2052年底,伊拉克國民議會就批准了一項旨在加強國家戰略安全的法令,其中明確規定,不但各地方政府要按照統一標準組建民兵,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在申請獲得批准之後都有權以民兵身份持有槍械,也就是讓民眾擁有槍支半合法化。
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20多年前,那還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因為在美軍撤走的時候,伊拉克民間武裝力量多如牛毛,流散在民間的槍支更是多得難以計數,保守估計基本上人手一槍,持槍率不低於美國(美國是世界上民間擁有槍支最多的國家)。可是到50年代,經過20多年的努力,伊拉克當局已經收繳了大部分流散在民間的槍支(多數都是一些在半個世紀前、甚至20世紀80年代製造的AK系列步槍)。
由此可見,伊拉克當局解除禁槍令,就是在為大戰做準備。
當然,這也可以看成是共和國長遠謀劃的結果。
受此影響,共和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佈局就非常明顯了。不可否認,即便裴承毅打算犧牲敘利亞與伊拉克,也不可能無休止的退讓,所以在庫爾德斯坦以南地區,共和國採取了大縱深的防禦部署,即把主力部隊放在戰線後方,前線防禦的重任丟給敘利亞國防軍,後勤保障的重任則由伊拉克國防軍負責,共和國軍隊的任務只是機動防禦。更重要的是,兩河流域是共和國軍隊在中東戰區的“最後防線”,即不管西邊打成什麼樣子,共和國軍隊肯定會死守兩河流域,擋住美軍的前進步伐。正是如此,在過去數年間,共和國軍隊在兩河流域興建了大量軍事設施,重新勘察地形,甚至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地區提前修建了防禦陣地,做好了在這裡打一場惡仗的準備工作。
在這一戰略之下,共和國只需要在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