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航空兵都難以碰到像樣的對手。不管是在海灣戰爭中,還是後來的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與伊朗戰爭中,美軍都能輕而易舉的奪取制空權,甚至完全用空中力量打垮對手。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空中作戰力量,美軍自然會重視作戰飛機的多用途效能,特別是打擊地面目標的能力。
在此大背景下,專司艦隊防空的F…14“雄貓”戰鬥機光榮退役,把艦隊防空作戰的重任交給了不那麼稱職的F/A…18F(後來的半島戰爭中,就是因為F/A…18F不是貨真價實的制空戰鬥機,在J…14面前毫無還手之力,甚至不是J…10與J…11後期改進型號的對手,導致美國海軍航空兵損失慘重),美國空軍的F…15“鷹”式戰鬥機則大規模削減,用來替代F…15的F…22A戰鬥機的產量更是一減再減,直到半島戰爭前才大批次採購(如果不是美國國會在伊朗戰爭後批准了F…22A的幾份採購合同,讓美國空軍趕在半島戰爭爆發前將F…22A機群的規模擴大到了300架以上,恐怕美軍會輸得更慘)。即便在半島戰爭之後,因為共和國與美國擁有“毀滅平衡”,而且都信奉“非直接對抗”的冷戰政策,所以美國空軍並沒吸取教訓。仍然以發展多用途戰鬥機為主。
客觀的講,共和國空軍也走了彎路。
當然,導致共和國與美國把重點放在多用途戰鬥機上的眾多原因中,國際市場需求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重型制空戰鬥機非常昂貴,F…22A在21世紀初的單價為2億美元,而到了21世紀20年代末,F…22S的單架高達8億美元。F…42A服役的時候,單價更是突破了20億美元。共和國戰鬥機的情況也差不多,J…10A的售價僅1。4億人民幣,J…14A就達到了11億人民幣,J…16A更是破天荒的超過了100億人民幣(以上均為對外售價)。如此高昂的價格,讓幾乎所有國家都望而卻步。拿F…42A來說,別說普通國家,就連英國這些發達國家,也只能意思意思,購買10來架而已。對絕大部分國家來說,需要的不是效能極其強悍、任務能力卻相對單一的重型戰鬥機,而是能夠執行多種任務,價格相對低廉的輕型戰鬥機,或者中型戰鬥機。事實上,因為重型戰鬥機的價格過於昂貴,美國與共和國都不得不用多用途戰鬥機充當主力。
在以往的戰爭中,多用途戰鬥機存在的缺陷還沒有暴露出來。
不管怎麼說,除了半島戰與之外,共和國與美國沒有直接對抗,也就沒有必要在戰鬥機的效能上分個高下。
事實上,因為半島戰爭爆發的時候,共和國空軍的主力與美國空軍的主力旗鼓相當,而且交戰區域過於狹小,加上美國過早退出,所以多用途戰鬥機暴露出來的問題並沒引起重視。
與以往的任何一場戰爭相比,中東戰爭讓雙方的空中力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有長遠目光的軍事家眼裡,問題不僅僅是多用途戰鬥機的實戰價值。
戰爭還未結束,共和國空軍的梅樂馳少將與美國空軍的喬伊斯·李少將就先後提出了一個讓兩國空軍震驚不已的理論,即重型制空戰鬥機會被迅速淘汰,統治未來天空的除了效能更加先進的空天戰鬥機之外,就是專門為空中戰鬥而生,具有極強的敏捷性、擁有完備的空戰系統與主動防禦系統、能夠在任何惡劣環境下作戰、造價相對低廉、能夠大批次裝備部隊的輕型制空戰鬥機。
這個理論提出來的時候,兩國空軍的高層都沒有認識到其重大價值。
不管怎麼說,對於兩國空軍的高層來說,根本不可能相信,統治天空的重型制空戰鬥機竟然會被淘汰,而且取代它的會是“地攤貨”般的輕型制空戰鬥機。
萬幸的是,兩國空軍的高層都沒有忽視這個理論。
在必須承認實戰結果的情況下,空戰戰術變革早晚都會到來。對於兩個超級大國的空軍來說,誰能在空戰理論上走到前面,並且率先摸索出新的空戰戰術,誰就能在下一場戰爭中取勝。
可以說,當時兩國空軍都有點飢不擇食。
用雷靖鳴的話來說,不管是誰,只要能夠提出革命性的戰術思想與作戰理論,都能得到空軍的支援。
正是如此,戰爭結束後不久,共和國空軍就改裝了幾架J…17E,用其與J…16D進行空戰測試。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梅樂馳在晉升為空軍少將之後就離開了南亞戰區,前往位於共和國西北的空軍實驗基地,親自負責“對抗部隊”的工作,也就是用改進後的J…17E來驗證他的空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