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會出現,而且不會等太久,但是在製造成本是航母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情況下,就算擔任總參謀長的不是前海軍司令,這樣的計劃也不可能變成現實。
搞不成“空中母艦”,空軍只能回到老路上來。
這就是在2039年底首飛的Y…18運輸機(Y…17是戰術運輸機的編號,因為戰術運輸機發展計劃交給了陸軍航空兵,所以該專案被取消了)。
作為一種全面取代Y…16的大型運輸機,Y…18採用了非常多的先進技術,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螺旋電磁推進系統”。這種全電力推進系統最初是為X18專案研製的,並且計劃用在今後的空天戰鬥機上。因為推進系統是所有空中平臺的核心,一種全新的推進系統的開發難度遠遠超過了一種全新的戰鬥機,所以國防部沒有取消該推進專案,而是將其融入了運輸機的開發專案。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運輸機上採用最先進的技術,這也是共和國空軍的傳統。
要知道,第一架全電動飛機就是空軍的Y…14。
得益於最先進的推進技術,Y…18的效能極為先進。按照軍情局提供的資料:在採用常規方式起飛的時候,最大運載能力為120噸(相當於4輛標準戰鬥狀態下的DZ…31C主戰坦克),並且能夠飛行4500千米,將運載質量降低到60噸是時候,最大續航力超過8000千米(保留繼續飛行15分鐘的電能);在採用垂直方式起飛的時候,最大運載能力為60噸,並且具有3000千米的續航力;如果進行一次空中充電,則具有全球抵達能力;在最大載重的情況下,最大巡航速度為每小時1150千米。
由此可見,雖然Y…18沒有像DZ…25E那樣,採用大量新概念,比如模組化靈活配製的貨艙,使其很多效能受到了限制,比如仍然是亞音速運輸機,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但是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今後進行升級改造,預留了改進空間,並且儘量採用了模組化設計原理,比如推進系統的改進潛力就接近100%,還可以透過更換更高階別的複合蓄電池,獲得更大的續航力。
總的說來,Y…18絕對是一種劃時代的運輸機。
問題是,這種非常先進的運輸機僅僅只有4架。在7月1日之前,空軍最多還能再得到4架。
顯然,8架運輸機的意義並不明顯。
在共和國空軍中,Y…16仍然是主力。雖然Y…14與Y…15都已退役,並且贈送或者出售給了友好國家,但是得益於與陸航的“交易”,空軍得以保留全部Y…16,並且以新制造的方式獲得了數十架Y…16C,而不是在Y…16A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也就是說,到2041年初,空軍的Y…16機群規模超過了200架,是世界上能力最強的運輸機部隊。
如此強大的空運能力,絕對是克敵制勝的關鍵因素。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43章 大家當
雖然在所有人眼中,隨著林嘯雷出任總參謀長,海軍如日中天,必定風光一時,但是實際情況遠沒有表現得那麼理想。
不可否認,從2038年財年度開始,海軍在國防預算中所佔比重一直在提高。
到2040財年度,海軍軍費已經佔到國防預算的19%,比排第二位的天軍多出了2個百分點。千萬別小看這點差距,對於高達11萬億元的軍費開支(2040財年的中央財政預算為42萬億元,是2039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2%,軍費開支佔中央財政預算的26。19%、為國民生產總值的3。15%,雖然高於2。5%的全球平均水平,但是與美國的4。2%、歐盟的3。5%、以及俄羅斯的3。3%相比,仍然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來說,19%相當於21000億元,2個百分點則相當於2200多億元。對於需要勤儉持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各軍兵種而言,2200億絕對不是筆小錢,要知道,2040財年度,40萬海軍將士的津貼總額才3600億元,算上各種福利,也不到6000億元。
問題是,海軍本來就是“高投入”軍種。
更重要的是,海軍建設具有很長的週期,一個專案啟動之後,往往要在10年、甚至更長的期限內保持較高的投入。拿象徵海軍實力的航母來說,在建造了“共和國”號、“華夏”級與“北京“級等3級7艘航母之後,共和國的3家大型造船廠(屬於北方重工集團的大連造船廠、由中重集團控股的江南造船廠、被中國重灌備集團收購的湛江造船廠)掌握了設計與建造大型航母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