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來看,空軍的前景並不光明。
作為最主要的打擊力量,空軍的地位遲早會被天軍取代。
俗話說得好,改變不了現實,就只能去適應現實。
對空軍來說,也就只能適應現實。
正是如此,在X18專案被國防部束之高閣之後,空軍並沒強求,甚至沒有在J…16的改進專案上據理力爭。不管怎麼說,20年之內,空天戰鬥機肯定會取代重型制空戰鬥機,成為主要制空力量。看得更長遠一點,25年到35年之內,不管是戰術航空兵、還是戰略航空兵都有可能被取代。作為戰略打擊力量,天軍明顯是更好的選擇。而在戰術打擊領域,陸軍的遠端炮兵、海軍的水面戰艦、陸軍航空兵的低空攻擊機、海軍航空兵的艦載戰鬥機都具有取代空軍的能力。
說直接一點,空軍在失去了“制高點”之後,很難在打擊上做文章。
不能在打擊上做文章,就只能在支援上做文章。
不得不承認,章忠憲很有戰略眼光。
提出進行結構性改革的時候,章忠憲就明確提到,空軍的出路在支援航空兵上,只要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支援航空兵,空軍才有存在下去的必要性。用章忠憲在空軍高階將領大會上做的報告來說,不管技術怎麼發展,就算航天發射成本能夠降到空運水平,受發射場地等因素影響,空運成本肯定比“天運”成本低得多。如果能夠讓空運取代海運,成為最主要的軍事運輸手段,那麼被取代的就不是空軍,而是海軍。
毫無疑問,章忠憲看得非常準。
海軍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制海權,而制海權主要體現在海運上。設想一下,如果與人類生產生活的交通運輸不再以海運為主,也就是承載貿易的不再是各種各樣的船舶,海軍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從長遠來看,空運肯定會取代海運。
別的不說、只要可控聚變反應堆的小型化取得突破,能夠製造出具有實用價值的核動力飛機,空運就將全面取代海運。
事實上,這方面的努力已經取得了成果。
早在2030年初,共和國的上海飛機公司就啟動了一個以可控聚變反應堆為能量源的大飛機專案,即將一套質量在200噸左右的可控聚變反應堆發電系統塞入一架全重500噸的大型飛機內。雖然該專案最終因為沒有實用價值被取消,但是隨著小型化技術的發展,類似的專案遲早能夠取得成功。2040年的時候,上海飛機公司就再次啟動了一個類似的大飛機專案,計劃在全重200噸的大飛機上裝備一套質量為50噸的可控聚變反應堆發電系統,從而具備永久續航能力。
與民間專案相比,空軍的行動更有實際意義。
將戰術運輸機的發展專案交給陸軍航空兵之後,空軍支援航空兵只剩下了一個重大專案,即“通用空中平臺”。
該專案的目的就是研製一種適用於各種支援類任務的大型軍用飛機。
當然,所謂的“平臺”,也就是專案基礎,就是一架大型運輸機。
因為這是關係到了運輸機、加油機(充電機)、預警機、戰略偵察機、電子戰機、遠端巡邏機等多種支援飛機的關鍵專案,所以在戰鬥機、轟炸機等專案紛紛下馬、或者被改得面目全非的時候,該專案得到了國防部的高度支援。裴承毅在裝備辦公室工作的時候,也明確提到,這是空軍的首要裝備發展專案。
正是受到如此高的關注,所以空軍的野心非常大。
立項的時候,空軍就側重於“永久滯空方案”,即以可控聚變反應堆為能力,按照巡航飛行所需動力的150%配備推進系統(以便在飛行途中維護),並且設定與其他空中平臺的連線埠(實際上就是“空中母艦”的原形)。針對這些要求,空軍專門成立了一個預研機構,與幾家主要承包商進行了預先估計。結果讓空軍非常失望,即便不考慮作為空中作戰支援平臺(即作戰飛機提供停靠與維修的能力),要想在2040年之前研製出能夠達到所有技術指標的原形機,除了研製成本高達上萬億之外,其自重將超過500噸,失去實用價值(受材料效能的影響,要求具有緊急降落能力的永久滯空平臺的自重必須控制在250噸以內,再大的話,降落就是個嚴重問題)。
事實上,在林嘯雷出任總參謀長的前提條件下,就算技術沒問題,也行不通。
原因很簡單,空軍的最初目的就是要搞出一種類似於航母的“空中母艦”,從而全面取代海軍。
雖然從理論上講,“空中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