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延長戰爭管制時間,嚴格按照配給制分配糧食,以填飽肚皮為主要目的;如此一來,印度人均糧食需求量可以由戰前的每年550千克降低到每年450千克,從而使全年糧食需求量減少大約17000萬噸。二是動用共和國的戰略儲備糧,為印度提供大約5000萬噸糧食;共和國的戰略糧食儲備量按照全國半年正常消耗的標準確定,即50000萬噸左右,為了平抑國內物價,用掉了大約15000萬噸,為了打壓國際糧價,用掉了大約20000萬噸,在到餘15000萬噸的情況下,最多也就只能拿出5000萬噸支援印度。三是加大技術投入,在印度推廣高產轉基因農作物與“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爭取使印度的春收增產15%,大約增產3600萬噸。只要這三項工作做到位,印度的糧食缺口將減少到2400萬噸。如果印度明年的秋收能夠增產10%,也就是大約增產3000萬噸,印度的糧食危機就將得到解決。
顧衛民重點提到了“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因為前面兩個辦法基本上沒有彈性,要想解決印度的糧食危機,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印度的糧食產量。轉基因農作物早就在印度得到推廣,效果非常有限,要使印度2036年的春收與秋收各增產15%與10%,就只能在更加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上做文章。
“工業化農業生產枝術”是最有希望徹底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的高階技術。
用西方新聞媒體的評價來說,“工業化農業生產枝術”將徹底改變農業的面貌,使農業擺脫對土地與自然環境的高度依賴,甚至從根本上“消滅”農業,讓農業獲得與工業相當的生產效率,使農業的產能提高百倍以上。
簡單的說,“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就是在工廠中生產農作物的技術。
因為這項技術太有誘惑力了,所以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大力發展。問題是,絕對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足夠的實力,要想讓農業實現工業化生產,必須解決幾個關鍵問題,即“人工合成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