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蘇沃斯能不能活著離開監獄都是個問題。
當然,蘇沃斯的行政管理能力如何,王元慶也非常清楚。
因為印度臨時政府剛剛“掛牌”,還不具備獨立行政的基礎,大部分工作仍然由佔領軍負責,而佔領區的管理工作又直接由顧衛民領導的特別小組負責,所以王元慶暫時不用為印度臨時政府的行政能力擔憂,隨著工作一步步展開,各個機構逐步成立,印度臨時政府遲早會肩負起管理印度的重任。至於顧衛民的能力,王元慶更不用擔心。雖然顧衛民現在是委員長,但是在此之前,顧衛民是國務院總理,擁有豐富的組織規劃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絕對不比任何政府總理差。
現在最要緊的事情只有兩件。
一是鞏固印度臨時政府的合法性,讓其得到大部分國家的承認。二是穩定印度國內局勢,特別是佔領區內的局勢。
王元慶與顧衛民談的就是第二個問題。
隨著新德里的炮火聲漸漸散去,“七國聯軍”(共和國、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緬甸、孟加拉園與斯里蘭卡)已經控制了印度三分之二的國土,以及74%的人口。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印度三分之二的國土相當於200萬平方千米,而74%的人口相當於12。6億。佔領這麼廣闊的區域,控制這麼多的人口,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甚至是天大的災難。
穩定印度國內局勢,靠的不是佔領軍的武力,也不是臨時政府的號召力。
只有一個辦法能夠解決問題,那就是讓佔領區內的印度人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看似只有一個問題,實際上卻是無數多的問題。
首先就得解決糧食問題,也就是印度人的吃飯問題。
雖然七國聯軍佔領了世界上最肥沃的恆河平原,軍事行動中也格外重視保護該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佔領軍甚至出人出力幫助當地人收割糧食作物,但是印度的農業生產仍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根據各佔領區反饋回來的資訊,佔領區今年的糧食產量肯定會下降大約20%。因為印度本來就是糧食進口大國,15%的大米、27%的小麥、30%的玉米、48%的大豆、60%的菜籽、17%的土豆都需要進口,所以在僅僅供養12。6億人的情況下,受恆河平原農業減產20%的影響,需要為佔領區提供的糧食由9500萬噸激增到15500萬噸。如果考慮到在明年年初佔領整個印度,其他地區的農業產量也減少20%,則需要在2036年秋季之前為印度提供大約28000萬噸糧食。
28000萬噸糧食是個什麼概念?2034年,共和國糧食總產量只有98000萬噸,扣除國民消費之後,剩餘4800萬噸;同年,美國糧食總產量92000萬噸,出口21000萬噸。也就是說,將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產糧國的富裕糧食全部拿出來都滿足不上印度的糧食缺口。更重要的是,共和國不是糧食出口大國,4800萬噸的富裕量半數進了戰略儲備糧倉,半數援助給了非洲落後園家,真正的糧食出口大國是美國,如果共和國為了滿足印度的糧食需求,從國際市場上進口糧食,美國肯定會趁機漲價。到時候,倒黴的就不是印度,而是所有需要進口糧食的國家了。當然,笑得最開心的除了美國之外,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烏克蘭這些糧食出口大國。
真要讓進口糧食的國家倒黴,共和國肯定會引起眾怒。
王元慶不得不考慮這個後果,要知道,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共和國跟欠發達園家與發展中國家一起挑戰西方世界的霸權地位,在國際政治與外交舞臺上,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是共和國的“準盟友”,而這些國家基本上都是糧食進口國,特別是一些經濟比較落後的非洲國家都需要大量進口糧食。只要國際糧價上漲,這些貧窮與準貧窮國家肯定會大受其害,甚至有可能導致政局動盪。
共和國能夠承擔這樣的後果嗎?
回答很明確,絕對不能。
事實上,國際糧價已經開始上漲了。
戰爭爆發後,西方財團就開始炒作糧食價格,1個多月,國際糧價漲幅超過25%。雖然事實上印度戰爭並沒有對國際糧食交易產生多大影響,因為印度政府並沒在戰爭期間大量進口糧食,但是誰都知道,戰爭結束後,印度肯定會大量進口糧食,稍微有點眼光的炒家都會在這個時候囤積糧食。
解決辦法不是沒有,只是非常棘手,而且還與高科枝有關。
按照顧衛民的建議,解決印度糧食問題必須三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