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部分(1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幾個關鍵問題,即“人工合成光源技術”(與自然光源完全一樣,能夠讓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人造光源)、“無土壤栽培技術”(早在20世紀就開始研究,只是沒辦法全面推廣)、“有機化肥工業生產技術”(提高農作物質量的關鍵枝術)、“高產作物基因改造技術”(同樣用來提高農作物產量)。這些技術中,沒有哪一項不是高階技術,沒有哪一項的研究投入低於百億元。除了經費,相關的基礎技術也是制約各個園家的關鍵因素。

由此可見,有能力在“工業化農業生產枝術”上取得突破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大國。

相丸而言,共和國對“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的需求最為緊迫。

作為人口第二、人均佔有耕地最少的發達國家,共和國人均糧食消費量一直偏低,2034年僅有856千克,而同年美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為1732千克、歐盟人均糧食消費量為1387千克、俄羅斯人均糧食消費量為1211千克。要想繼續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就得想方設法的提高人均糧食消費量,準確的說是用更多的糧食發展畜牧業,改善民眾的膳食結構,提高各種高營養食物在民眾日常飲食中所佔的比例。以共和國的實際國情,擴大耕地面積肯定行不通,一是沒有足夠的農業勞動力,二是擴大耕地面積與環境保護完全矛盾;推廣更高產的轉基因農作物也不大可行,一是民眾對轉基因食物的認可度不夠高,二是轉基因農作物確實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可以說,“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成為了解決共和國糧食問題,提高民眾生活水平的唯一出路。

從2022年立項,到2034年,共和國已經在該技術上投入了上千億元的科研經費。

事實上,共和國在最重要的“人工合成光源技術”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該技術的基礎就是可控核聚變技術。眾所周知,太陽光就是核聚變的產物,只是到達地球表面的陽光經過了大氣層,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大大減少。要想得到與太陽光完全一樣的人工合成光,只能依靠可控核聚變,並且透過其他手段消除光源裡的有害部分,增強能夠促進農作物生產的有用部分。

早在2030年,該技術就取得了突破,並且具備了實用價值。

沒有立即推廣“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主要還是其他幾項相關技術沒有取的突破,比如“無土壤栽培技術”就暫時只能用在幾種農作物上,99%以上農作物的無土壤栽培技術仍然沒有取得突破。按照最樂觀的估計,還需要100年,才能解決所有農作物的無土壤栽培技術,使農業生產不再依賴土地。

萬幸的是,那幾種農作物中就包括了至關重要的水稻、小麥與玉米。

當然,顧衛民建議首先在印度推廣“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多少帶有試驗性質,希望透過在印度進行的生產試驗,確定該技術是否具備大範圍推廣的潛力,由此確定是否應該在共和國推廣,以及是否需要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

毫無疑問,王元慶沒有任何理由否決顧衛民的提議。

更重要的是,在印度推廣“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與解決另外一個重要性絲毫不在糧食之下的問題有直接關係,那就是就業問題。

作為世界上勞動力最多的國家,只有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使印度社會保持穩定。

說簡單點,17億人不可能坐吃山空,印度人要想得到一個屬於他們的印度,就得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未來。更重要的是,不可能讓10億勞動力無所事事,如果太多的人沒有事情可做,光是治安問題就能壓垮印度臨時政府。

解決10億人的就業問題,比解決糧食問題還要困難。

與糧食問題相比,就業不但是現實問題,還是長遠問題。

相對而言,就業的長遠壓力肯定超過了現實壓力。

戰爭結束後,印度百廢待興,戰後重建工作需要大量勞動力。別的不說,光是恢復國家基礎設施,就能讓10億印度勞動者忙上好幾年,甚至十幾年了。

問題是,幾年、十幾年後,10億勞動者幹什麼?

這就是王元慶必須考慮的問題,也就是印度產業結構的問題。

毫無疑問,印度不可能走科技立國的路線,至少短期內沒有這樣的可能。如果印度也走上了科技立國的路線,暫且不說科技從何而來,10億勞動者生產出來的高科技產品全世界都消化不了,產品賣不出去,還能立國嗎?別說10億勞動者,共和國的3億勞動者生產的高科技產品就能滿足40億人的龐大市場了。如果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