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控制,從而使我們各種需要的滿足變得比較容易時,對
①彌賽亞為希伯萊文mahsian的音譯。原意為“受膏者”。古代猶太人封立君王、祭司等職位時,常舉行在受封者頭上敷膏油的儀式,故君王等人有“受膏者”之稱。公元前一、二世紀到公元一世紀,猶太國處於危亡時期以來,猶太人中流行一種說法,稱上帝終將重新派遣一位“受膏者”來複興猶太國。彌賽亞遂成為猶太人想象中的“復國救主”的專稱。——中譯註。
社會制度的徹底改革才有成功的希望;只有到了那時,新的社會制度才可能不僅消除了群眾的卑俗需要,而且把注意力轉向滿足個體的文化需要。當然,即使到了那時,我們仍將與各種困難作長期鬥爭;人類本性的不馴服特徵,在任何社會形態中都會顯示出這些困難。
B請允許我在結尾時,對上述就精神分析與宇宙觀問題的關係所進行的論述,作一個總結。依我之見,精神分析沒有能力建立它自己的宇宙觀。它不需要宇宙觀;它是科學的一部分,可以遵循科學的宇宙觀。但是,論述這種關係幾乎不值得使用這麼大的標題,因為科學宇宙觀沒有囊括一切,它也是不完善的,沒有權利要求具有自足性和構造各種體系。
人類的科學思想也還非常幼稚;也存在許多它至今無能為力的問題。
以科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宇宙觀,除去對現實的外部世界的強調之外,其性質主要是消極的,如服從真理,拒絕幻想等。
我們的同胞中那些不滿意這種情況的人,那些要求獲得比這更多的短暫安慰的人,可以盡其可能去尋找那種安慰。
()好看的txt電子書
對此我們毫不介意,我們也不可能阻止他們;而如果為他們著想的話,恐怕他們也只能那樣做。
本能及其蟬變
B滕守堯 譯
人們常常堅持這樣一個觀點:科學必須建立在清晰明確的基本概念之上。
但事實又怎樣呢?
我們看到,沒有一種科學,甚至包括最準確的科學,是從所謂明確的基本概念出發的。
科學活動的真正開端是對現象的描述,然後才是對這些現象進行分組、歸類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絡。即使在描述階段,人們也免不了運用某些抽象的概念去稱呼眼前的材料。這些概念有看不同的來源,但決不僅僅是來自新的經驗中。
這樣一些觀念——它們遲些時候將變成科學的基本概念——會隨著材料的加工而更加不可缺少。
開始時,這些觀念有可能具有某種經驗的不確定性,但毫無疑問都有確定的內容。
只要它們保持這種狀態,我們就能最終理解它們的含義。要達到這個目的,關鍵是要反覆聯絡它們指向的觀察材料,雖則我們會從這些材料中推匯出抽象概念,但它們本身卻仍然處於從屬地位。
嚴格說來,它們仍然是一種習俗性的東西。雖則如此,對每一種證明材料的選擇仍不是隨意的,而是根據它們同經驗材料之間的重要關係而決定的——這種關係在為我們證明和認識之前,對我們都是神聖的。只有透過對這個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我們才能更加清楚地提出關於它的基本科學概念。這些概念經過進一步改進之後,便廣為人們接受和使用,與此同時又達到邏輯上的前後一致。緊接著要做的,便是給它們下一個定義。
然而,科學要想取得進步,即使在為其下定義時,也要求有一定的靈活性或伸縮性,物理科學
本文根據《弗洛伊德選集》第4卷(倫敦,弗拉德福出版社,1946年第三B版)譯出。
中的例子為此提出了很好的證據。
在這個領域中,即使那些已經用定義形式確定下來的最基本概念,也會隨著這門學科的發展而不斷變換著自己的內容。
在心理學中,這種最為常見的和對我們來說仍然很模糊的基本概念,當然是“本能”。下面我們所要做的,是要從不同角度來探明和確定這一概念的內涵。
我們首先從生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它。
生理學中,有刺激和反射弧這樣的概念。
按照這樣的概念,一種來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如果作用到活的機體組織上(神經器官),就會使它釋放出一種朝向外部世界的行動,這一行動之目的,是使已經受到外部刺激物作用的機體避開這件刺激物,撤離到這一刺激所能達到的範圍之外的某一地方。
那麼在“本能”和“刺激”之間究竟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肯定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