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溝渠水力上,因此“禹,吾無間然矣”,對於禹沒有任何批評,因為禹戒慎恐懼,知道事情做好很難,所以努力在做。
還有一句話叫“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出於《孟子》。禹負責治理洪水,看到有人淹死,就好像是自己讓他淹死一樣。稷負責種植五穀,教老百姓稼穡,看到有人捱餓,就好像是自己讓他們捱餓一樣。如果領導者能夠有這樣的心意,認為每一個百姓所遇到的困難都是我的責任所在,我要想盡辦法幫助他們,國家自然就會興盛。背後的道理是什麼呢?領導者要把自己的快樂憂愁和老百姓結合在一起,所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以天下人的快樂為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宋朝范仲淹把它引申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事實上,這句話不容易做到。後天下之樂而樂,誰做得到呢?等於天下人都快樂了,我這個領導人再來快樂,那你恐怕永遠都快樂不起來,因為天下總有人不快樂。但重要的是你要有責任感,要想盡辦法用你的知識、能力、才幹,尤其德行來幫助百姓,始終戰戰兢兢,夙夜匪懈,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知道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任何時候都不鬆懈,專心儘自己的責任,這樣國家才可能興盛。
既然一言可以興邦,魯定公接著問了,“一言而喪邦,有諸?”,一句話就可以讓國家衰亡的,有這樣的事嗎?孔子回答:
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論語·子路》)
有一句話是:“我做君主沒有什麼快樂,除了我的話沒有人違背之外。”如果說的話是對的而沒有人違背,不也很好嗎?如果說的話是不對的而沒有人違背,不是近於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衰亡嗎?
等於你身為國君,聽不進別人的諫言,別人的話和你的想法不一樣,你就不接受,完全不瞭解忠言逆耳的道理,這樣下去國家不就滅亡了嗎?所以“一言喪邦”是告誡身為領袖的人一定要謙虛,要能聽取不同意見,千萬不要自我中心,太過主觀。儒家思想非常忌諱政治領袖主觀太強,認為我有權力,我說了算,我就可以拍板定案,大家都得聽我的。這樣一來,大家都只說好話,不說批評的言論,社會怎麼改善呢?最後恐怕大家都要陷於困境了。
孟子有個學生叫樂正子,他去魯國當大官,孟子高興得晚上睡不著覺。別人問,你這個學生有什麼優點呢,他做官你這樣高興?說實在的,樂正子的能力不是很強,德行也不是很高,但是他有個好處,喜歡聽取別人的建議。一個人如果非常謙虛,能夠聽取不同意見,別人就願意給他建議、幫助,天下人都來跟他講怎樣做更好,他自然而然集大成,把所有好的意見彙集起來加以實踐,最後取得很好的效果。相反,如果你認為官大學問大,官大道德高,只要有了官位,說什麼都是對的,就很容易讓一個國家走上衰亡之路。後來孟子見梁惠王、齊宣王這些國君,經常提到類似的觀念。有一次孟子直接告訴齊宣王說,你當國君,不要隨便指導別人該怎麼做。為什麼?因為古代國君是世襲的,他父親是國君,他也是國君,但他不見得懂得怎麼治國。懂得治國的是一些專業的知識分子,這時候你要信任這些專業人士。孟子舉了一個例子,假設這裡有一塊原始的玉石,就算它價值二十萬兩,也一定要找玉匠和專家來雕琢。治理國家也是一樣,越是重大的任務,越需要專業人士。別人學了一輩子只有這麼一個專長,為什麼不讓他去發揮呢?
我們今天在一個團體中也是一樣。你要能領導別人,首先要設法從每一個人身上學到一些長處,要能敞開心胸聽取有價值的言論。千萬不要聽到別人講自己的過失,就很生氣,找藉口去辯護,這樣一來怎麼會改善呢?我們應該學習古人的態度,譬如子路聽到別人說他的過失就很高興,大禹聽到有價值的言論會向別人拜謝,舜更了不起,他從別人身上選擇某些優點,自己來加以實踐,到最後變成天下最偉大的一個聖人。
1。誰瞭解孔子
誰瞭解孔子?孔子在《論語》裡公開說,沒有人瞭解他。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
孔子說:“沒有人瞭解我啊。”子貢說:“為什麼沒有人瞭解老師呢?”孔子說:“不怨恨天,不責怪人,廣泛學習世間的知識,進而領悟深奧的道理,瞭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孔門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人。怎麼孔子還說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