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之理又忘卻人道之情的“天人”。所以,敬重他卻不感到欣喜,侮辱他卻不會憤怒的人,只有混同於自然順和之氣的人才能夠這樣。發出了怒氣的但不是有心發怒,那麼怒氣也就出於不怒;有所作為但不是有心作為,那麼作為也就出於無心作為。想要寧靜就得平和氣息,想要寂靜就得順應心志,即使有所作為也須處置適宜,事事應於不得已。事事不得已的作法,也就是聖人之道。
處處真境 物物真機
人心多從動處失真。若一念不止,澄然靜坐,雲興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鳥啼而瀟然自得。何地無真境,何物無真機?
澄然:清澈,也就是心無雜念。
悠然:閒靜自得。
瀟然:豁達開朗,無拘無束。
真機:接觸真理的妙機。
人的心靈大半是從浮動處才失去純真的本性。假如任何雜念都不產生,只是自己靜坐凝思,那一切雜念都會隨著天邊白雲消失,隨著雨點滴落心靈也會有被洗清的感覺,聽到鳥語聲就像有一種喜悅的意念,看到花朵的飄落就會有一種開朗的心情。可見任何地方都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妙機。
賞心悅目、怡情養性的事物到處都是,關鍵就在於人能不能去發掘和領略。莊子和東郭子在一次交談中就說過這樣一段話,莊子說:“道是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的。讓我們順任變化無為而處吧。恬淡而寧靜,漠然而清虛,調豫而閒適。我心志寂寥,想去不知去哪裡,回來也不知返歸何處,來去不知哪裡是歸宿。馳騁在虛曠廣漠的境域,不知其終極。大道與萬物是無界限的,道與物之間有區別是因為具體事物之間有界限,萬物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