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的。
“心虛性現,意淨心清”。這是得“道”者的意境,《莊子·大宗師》中記敘的那位女偊的自述,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南伯子葵向女偊問道:“你的歲數已經很大,可是你的容顏卻像孩童,這是什麼緣故呢?”女偊回答:“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說:“‘道’可以學習嗎?”女偊回答說:“不!怎麼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學習‘道’的人。卜梁倚有聖人明敏的才氣卻沒有聖人虛淡的心境,我有聖人虛淡的心境來教誨他,恐怕他果真能成為聖哩!然而卻不是這樣,把聖人虛淡的心境傳告具有聖人才氣的人,應是很容易的,我還是持守著並告訴他,三天之後便能遺忘天下;既已遺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後能遺忘天下;既已遺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後能遺忘萬物;既已遺忘存在的生命,而後心境便能如朝陽一般清新明徹;能夠心境如朝陽般清新明徹,而後心境便感受那絕無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後就能夠超越古今的時限,既已能夠超越古今的時限,而後便進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沒有死。留戀於生也就不存在死。作為事物,‘道’無不有所送,也無不有所迎;無不有所毀,也無不有所成,這就叫‘攖寧’。攖寧,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而後保持心境的寧靜。”
雲中世界 靜裡乾坤
竹籬下,忽聞犬吠雞鳴,恍似雲中世界;芸窗下,雅聽蟬吟鴉噪,方知靜裡乾坤。
雲中世界:形容自由自在的快樂世界。
芸窗:芸是古人藏書避毒常用的一種香草,借芸窗以稱書房。
當你正在竹籬笆外面而欣賞林泉之勝,忽然傳來雞鳴狗叫的聲音,這時就宛如置身於一個虛無飄渺的快樂神話世界;當你正靜坐在書房裡面,忽然聽到蟬鳴鴉啼的聲音,這時你就會體會到寧靜中別有一番超凡脫俗的天地。
《莊子·天運》中記敘了孔子向老聃請教的對話,孔子遵照老子的指教去做,果然得了“道”。請看他們的對話:
孔子對老聃說:“我研修《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書,自認為已經很久了,熟悉了舊時的各種典章制度;用違反先王之制的七十二個國君為例,論述先王治世的方略和彰明周公、召公的政績,可是一個國君也沒有取用我的主張,實在難啊!是人難以規勸,還是大道難以彰明呢?”
老子說:“幸運啊,你不曾遇到過治世的國君!六經,乃是先王留下的陳舊遺蹟,哪裡是先王遺蹟的本原!如今你所談論的東西,就好像是足跡;足跡是腳踩出來的,然而足跡難道就是腳嗎?白相互而視,眼珠子一動也不動便相誘而孕;蟲,雄的在上方鳴叫,雌的下方相應而誘發生子;同一種類而自身具備雌雄兩性,不待交合而生子。本性不可改變,天命不可變更,時光不會停留,大道不會壅塞。假如真正得道,無論去哪裡都不會受到阻礙;失道的人,無論去哪裡都是此路不通。”
孔子三月閉門不出,再次見到老聃說:“我終於得道了。烏鴉喜鵲在鳥巢裡交尾孵化,魚兒藉助水裡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很長時間了,我沒有能跟萬物的自然變化相識為友!不能跟自然的變化相識為友,又怎麼能教化他人!”老子聽了後說:“好。孔丘得道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流水落花 身心常靜
古德雲:“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吾儒雲:“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這是唐雪峰和尚的上堂語。竹影月影均是幻覺,世間一切事物與天上明月才是實體,比喻心智。
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水流和花落都是動的物體,而靜與閒是修養工夫。人的心智慧學到靜的境界,就不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改變。
古代的賢人說:“竹林的影子掃過臺階不會揚動灰塵,月輪的運動倒映到池水中,而不會在水面留下痕跡。”儒者有詩說:“任憑水流湍急,環境更顯得總是那麼寧靜;落花繽紛,但是看花的人卻心意悠閒。”人們如果能常用這種心境,來待人接物,那身心將是多麼自在啊。
《莊子·庚桑楚》中有段發人深思的論述,書中說:砍斷了腳的人不圖修飾,因為把譭譽置之度外;服役囚徒登上高處不存恐懼,因為已經忘掉了死生。對於謙卑的言語不願做出回報而忘掉了他人,能夠忘掉他人的,就可稱作合於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