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的輿論,來滿足自己的私人願望,發洩個人不滿。
事物是相對的,什麼事一旦過度便變質,人固然要有從善如流的習慣,但決不能“人云亦云”,所謂“千人盲目一人明,眾人皆醉我獨醒”,正像《列子·周穆王》中那個小孩那樣。
秦國姓逢的人家有個小孩,小時聰明,長大了卻得了糊塗顛倒的怪病,聽到歌聲卻認為是哭聲,看見白色卻認為是黑色,嗅著香氣卻認為是臭氣,嘗著甜味卻認為是苦味,做了錯事卻認為是正確。心意所到之處,天地、四方、水火、冷熱,沒有不顛倒錯亂的。一個姓楊的告訴逢氏說:“魯國上層人物有各種本領,可能會治好你兒子的病吧,你何不去找找他呢?”他父親便去魯國,經過陳國,碰上老聃,因此告訴他兒子的病症。老聃說:“你怎麼知道你兒子糊塗呢?目前天下的人都不明白是非,對利和害也糊里糊塗。這樣的人很多,本來就沒有明白的人。而且一個人糊塗不致危及一家,一家人糊塗不致危及天下。如果天下人都糊塗,誰能糾正呢?假若天下人的心全像你兒子,你就反而糊塗了。悲哀、快樂、聲音、顏色、氣味、是非,誰能糾正呢?而且我這話不一定不是糊塗的話,何況魯國那些人物是糊塗人中最糊塗的,哪裡能夠解救別人的糊塗呢?擔著你的糧食,不如趕快回去吧。”
孔子說:不要光憑一個人說什麼來認識他、推舉他;也不要因為一個人有缺陷而廢棄他好的思想言論。
三國時期諸葛亮,可以說是很能知人善任的,而且又很熟悉管子的學說。管子說:言勇者試之以軍,言智者試之以官,所言而不試,幫妄言者得用。但是,諸葛亮在任用馬謖上,卻犯了個大錯誤。馬謖兵書讀得好,也善於參謀軍機,出過好些計策。雖然他缺乏臨陣作戰的經驗,諸葛亮在守街亭的問題上也有猶豫,但因賞識他的才華,最終還是派他做了主將。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思過其行,諸葛亮因為他的“言”、“思”之長而錯用了他,致有街亭之失,破壞了整個軍事行動計劃,初出祁山便慘遭敗績,這可以說是歷史上一個很深刻的教訓。
善勿預揚 惡勿先發
善人未能急親,不宜預揚,恐來讒譖之奸;惡人未能輕去,不宜先發,恐招媒孽之禍。
急親:急切與之親近。
預揚:預先讚揚其善行。
讒譖:顛倒是非,惡言誹謗。
媒孽:藉故陷害人而釀成其罪。
要想結交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必急著跟他親近,也不必事先來讚揚他,為的是避免引起壞人的嫉妒而背後誣衊誹謗;假如想擺脫一個心地險惡的壞人,絕對不可以草率行事隨便把他打發走,尤其不可以打草驚蛇,以免遭受這種人的報復陷害。
莊子在《列禦寇》中引用孔子的一段話,特別指出“人心險惡”。請看:
孔子說:“人心的險惡,超過了山川。想了解它,比了解天還難。天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還有個定準,人的外貌像厚厚的外殼,深深地掩蓋真情。所以有的外貌敦厚而內心輕浮,有的心如長者而貌如不肖。有的外貌急躁,內心卻通情達理,有的外貌嚴厲,心裡卻非常和氣,有的外貌和善,心裡卻十分兇悍,所以那些追求仁義如飢似渴的,他們拋棄仁義也如逃避烈火。所以君子讓他們在遠方服務以觀察他們是否忠誠,讓他們在近處服務來觀察他們是否勤懇,讓他們處理煩難的事情來觀察他們的才能,突然向他們發問來觀察他們的知識,倉促約定來觀察他們的信用,委託他錢財來觀察他是否貪財,告訴他事情危險來觀察他的節操,讓他喝醉看他是否遵守規則,男女雜處觀察他如何對待女色。九個方面綜合起來,就可以分清好壞。”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暗室磨練 臨深履薄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從臨深履薄中繰出。
青天白日:光明磊落。
節義:名節義行,此處指人格。
暗室漏屋:無人處。
經綸:本指紡織絲綢,引申為經邦治國的政治韜略。
繰:抽繭出絲,此處當整理領悟解。
臨深履薄:面臨深淵腳踏薄冰,比喻人做事特別小心謹慎。據《詩經·小雅》篇:“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一般光明磊落的人格和節操,可說都是在暗室漏屋的艱苦環境中磨練出來的,凡是一種足可治國經邦的偉大政治韜略,都是從小心謹慎的做事態度中磨練出來的。
孔子在陳、蔡兩國之間被一群不明是非的人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