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欣賞、讚許、滿意。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很需要這些的。可現在,孩子們不敢期望得太多,這是需要高回報的。
“愛是一種正面能量,激勵孩子不斷成長。可我們的媽媽們,用愛的旗號、愛的面孔、愛的語言,把孩子推向反面,把孩子破壞掉了。破壞了孩子的興趣,破壞了孩子的夢想,破壞了孩子向上的熱情和動力,他們學、他們做,僅僅是因為父母喜歡,為滿足別人而做,而非內在需要。”
徐國靜自己一直對一個孩子非常惋惜。男孩兒5 歲時她就認識,喜歡捏小泥人,大拇指大的小人,他能連盔甲上的釘、扣都捏出來,很逼真,很有天賦。小學時參加比賽,他幾分鐘就捏出一個“牧童短笛”, 得了個一等獎。但孩子父母一定逼他學數學,最後他考上了一所大學數學系。
我說:“可能他爹媽覺得捏這些玩意不能當飯吃。”
徐國靜接著講: 後來孩子告訴我,徐阿姨,我真是不喜歡數學,而且學不好,和別人花同樣時間,別人會了可我還是不會。“雖然他現在按父母心願上了數學系,但我敢肯定,這孩子學得不開心,而且不會有成就。像這個孩子,已經顯露出才能,父母可以往這上培養,將來可以往美術、藝術設計上靠,照樣有飯吃。”
“我們的教育太現實、也太痛苦, 只看分數。我們好多家長在幹什麼? 他們一定要把孩子的才能毀了, 去幹他們認為有飯碗的事, 孩子感覺不到快樂的事。而父母的責任是發現、開發孩子的才能, 多創造條件, 最後把孩子的才能與社會需要結合。” 我替當爹媽的辯白道:“ 連自己有什麼才能也不十分清楚,怎麼能發現孩子的才能呢?”
“我們教育的很大問題就在這: 對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潛力都不瞭解,只是按照大人的主觀願望去規劃孩子。這就是不尊重生命,不把孩子看成是獨立、與眾不同的人。如果你發現不了孩子的才能,可以多問問孩子,孩子最瞭解自己。感到學得吃力就是有問題,學得輕鬆愉快,就說明有興趣。” 徐國靜總結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錯誤定位有:討債者、犧牲者、追趕者、鞭打者。
表現出的焦慮症狀有五怕:
一怕孩子閒著,把孩子時間佔滿了才心裡踏實;
二怕孩子玩耍,把孩子攥在手心裡,衝突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激烈;
三怕孩子出錯,盯著孩子的錯誤,放大孩子的錯誤,以反覆提醒孩子的錯誤為教育手段;
四怕孩子吃虧,教孩子一些錯誤的、大人的人際交往方法;
五怕孩子失敗,學習成績、考試名次像戴在孩子頭上的緊箍咒一樣,讓孩子每天戰戰兢兢地面對一切。
扭曲的母親(4)
父母總跟孩子做這樣的想象推理:“你在班上要考不了前三名,就考不上重點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重點大學;考不上重點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得不到高收入;得不到高收入,就過不上幸福生活……”
一個福建的中學生告訴徐國靜:“ 我現在特怕考試,每次考完,都提心吊膽地怕知道自己的名次,排到前邊,我媽就千叮嚀萬囑咐: 下次還得往前衝; 排後面,我媽就換湯不換藥地說:完了,排得這麼靠後,能考上重點高中嗎?考不上好高中,能考上重點大學嗎?從小學到高中,12年下來,一個人一直聽這樣的嘮叨,要不怕考試才怪呢!更可怕的是,這種推理和提醒已經徹底地灌進了我的腦子裡,我現在不論做什麼事,出一點兒差錯就緊張得要命,會立刻聯想出一大串可怕的後果。” 焦慮,成了家庭教育裡的一種自然氛圍。母親的焦慮,幾乎天天在家庭裡重演,而且,這種焦慮情緒不僅在家庭裡相互傳染,也在社會上相互傳染著。
● “為什麼家長老是反對女生和男生交往?而且有時還會跟蹤你,我現在好怕,有時候很想死”
有一次在西安,一個家長走到臺前,十萬火急的樣兒: 徐老師,我外孫考上重點高中,因為跟一個女孩子通訊,被他爸媽發現,千方百計要切斷他跟女孩的關係。結果,孩子現在高中也不給你上了,父母把他反鎖在屋裡,不讓他跟外界有任何聯絡。
“我們這個家,不就完了嗎?”老人哭訴道。
徐國靜說:“ 我經常問自已,一個人一生什麼最重要?一個人20 歲不會外語、電腦可以學。可是,一個人從20 歲開始才學習愛,就很難了。一個不會愛別人的人,又怎麼能愛自己?我們太害怕孩子有感情,一發現孩子有異性朋友,就恐懼不安,要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