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越邊民?習俗相通
1994年8月19日,我們啟程從陸路回國。
從河內到南寧,當時走陸路需花十個小時。其實,從河內到友誼關只有180公里,只是由於越南公路狀況不太好,要走上六到七個小時。但走陸路可以看一看越南北部省份的情況,也可以到中越邊界進行實地考察。
第二天清晨我們早早起床,簡單用餐後,就出發了。我們車隊經過市郊,越過紅河大橋,離開河內。
不久,我們即賓士在紅河三角洲大平原上。我自車窗向外望去,一馬平川,視野寬闊,道路兩邊溝渠縱橫,阡陌村舍,錯落有致。
我們沿著越南一號公路一路北行,地勢由低及高。車過北寧,我們進入越南北部山區,視野漸漸由寬變窄,很快我們就穿行在山區公路上。
我注意到,公路兩側越南的農戶家門上貼著對聯,不僅有用越文書寫的,還有用中文書寫的。看來,貼對聯這一習俗,在越南民間也十分盛行。
經過北江,我們到達了越南諒山,這裡距離中越邊界已經很近了。在越方安排下,我們參觀了農貿市場。當時,中越邊貿開通時間不長,但是發展很快。在市場上,有不少來自中國的產品,其中以輕工產品居多。當地人告訴我,在這裡最受歡迎的是中國生產的啤酒。
我們終於在當天下午1點40分抵達友誼關。我步行穿過友誼關口,回到祖國境內。
稍事休息後,我們代表團一行即登上金雞山炮臺,考察中越邊界情況。
金雞山炮臺建立在友誼關西南側拔地而起的懸崖峭壁上,是清代抗法名將蘇元春督部將、兵勇和工匠修築的,由鎮南、鎮中、鎮北三座炮臺構成,每座炮臺上均裝有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生產的大炮。
金雞山炮臺是清代沿中越邊界廣西段“七十二連城”大小炮臺防禦體系的一部分,在中法戰爭中曾發揮重要的作用。
清代中法劃界,凡中方建有炮臺的地方,均被劃在中方境內。對此,中法界約關於邊界線走向的敘述和地圖,或有記錄或予以標註。
金雞山海拔只有511米,但是山勢挺拔,雄奇險峻,是方圓數十里的制高點,在群山中金雞獨立。它又因位於友誼關的右側而稱右輔山,與友誼關左側的左弼山互為犄角。
站在金雞山頂,放眼眺望,中法界約規定的東路第15號界碑至20號界碑的邊界線沿著山嶺蜿蜒起伏,其大致走向一目瞭然。
我深感,中越兩國山水相連,解決爭議、劃定邊界、消除齟齬,有利於兩國人民和睦相處,互惠合作,造福子孫後代,這是歷史和現實賦予我們的使命,責任重大。
協議劃界?超越分歧
中越政府級第二輪邊界談判後,劃分北部灣談判遭遇到嚴重
困難。
在談判中,越方不斷強化自己的主張,聲稱北部灣早已由中國清朝政府和法國政府按照中法界約的所謂東經108度3分13秒線劃定。
在1995年6月20日至22日於河內舉行的中越劃分北部灣聯合工作組第五輪會談中,雙方發生激烈爭論,沒有達成任何協議,這種情況在整個中越邊界談判程序之中是絕無僅有的一例。
1995年7月13日,中越第三輪政府級邊界談判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正式舉行。作為東道主,我主持了這次談判。會談伊始,我即開宗明義,從歷史、現實和法律的角度全面、深入、系統地闡述了中方在北部灣劃界問題上的立場。
我指出,《基本原則協議》簽訂以來,越方單方面擴大對北部灣的控制,公佈北部灣中間區的招標區塊,在北部灣中國漁民作業的傳統海域,抓扣進行正常作業的中國漁船和漁民,對中國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越方在劃分北部灣聯合工作組第五輪會談中重提東經108度3分13秒線的主張,立場倒退,對此中方十分關注。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越陸地邊界和北部灣海洋劃界談判(12)
我敦促越方顯示誠意,妥善處理兩國在北部灣的漁業糾紛,重新回到透過談判劃分北部灣的道路上來。
聽到我這番話,武寬表示,越方於1993年同中方簽署《基本原則協議》,實際上已打破兩國20世紀70年代在劃分北部灣問題上的僵局。他請中方相信,越方不會倒退,也不會走回頭路。對此,越南領導人是有決心的。
本輪談判期間,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會見了武寬。我們還安排武寬到